我在網上 search 了很多關於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文章,看了很多,大都是同一論調。主要都是從耶穌擊退魔鬼的角度理解,不知是否這些人看幻想小說太多,以致大部份意見都有這種理解傾。
其實在這四十天中,耶穌在思想上其實有很大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對於了解耶穌原本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為,從歷史、文化、當時的社會和信仰角度去看,耶穌在曠野的四十天都不單單是耶穌擊退魔鬼這樣的一個幻想小說故事般膚淺的。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故事,其實有更深層的意義的。
曠野四十晝夜,很容易便能聯想到申命記中希伯來人在曠野流浪四十年的艱苦歲月。
猶太人在西奈的曠野流浪了四十年,為的就是追求自由,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他們相信希伯來的上帝,會在某處預備了一個流奶和蜜之地,作為他們定居的國家。最後,他們終於在迦南一帶,建立以色列王國,可是以色列王國最後被巴比倫入侵,導致亡國,猶太人從此在不同國家寄人籬下,過著奴隸般的殖民生活。
因此,以色列復國一直都是猶太人的夢想,每一個猶太人的領導者,都是打著光復以色列的旗號,給猶太人復國的希望。
但是,耶穌卻並不這樣想,在曠野的四十天,他回望過去猶太人的經歷,開始懷疑這一個復國的夢想,是否不設實際?魔鬼向他指示萬國的榮華,指這一切都可以給他,因為,從耶穌的族譜追溯,耶穌本是大衛王的後人,他流有猶太皇族的血,因此,他是以色列復國的希望。
可是,耶穌想到,猶太人為了這個復國的夢想,受了多小的苦?猶太人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是否值得?在羅馬的生活,雖然不是自己的國家,但在當時羅馬盛世的時代中,大家不是也一樣生活得很好嗎?猶太人真的需要再為此而去鬥爭?
他想到,人生並不應該是這樣的,猶太人應該可以活得更好,但永遠活在亡國的傷痛之中,永遠背著這沉重的包袱,這樣的生活又有何意義呢?
當魔鬼要他引証自己是神的兒子這個身份,要求他在殿頂上跳下去的時候,耶穌便覺悟了,他不肯跳下去,這等於宣稱他放棄了自的身份,他不要再做猶太人的皇族後人。
之後,耶穌開始說服猶太人,要猶太人交稅給羅馬政府,要猶太人服從羅馬律法。
耶穌從一個以色列復國的希望,變成一個折衷者,變成了羅馬政府的說客,這樣,猶太人怒了,他們覺得被耶穌背叛,於是,便開始計劃殺死耶穌。
猶太人不明白,為了以色列復國,已經令猶太人受了不小苦頭,耶穌對猶太人說;真正追求的國度,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即是說要猶太人放棄復國的想法,才能脫離苦難。因為即使在地上,也可以好好地活,強行復國不一定就幸福,只會帶來更多戰爭和苦難。
許多猶太人都接受了耶穌的想法,但依然有些極端的派系,堅持以光復以色列為理想。也因此,而造成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命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