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9, 2006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 歷史篇

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在“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一文中提到耶教關於得救的觀念,其原意是指在宗教逼害的前提下,因受到的宗教組織保護而稱之為“得救”,但是一般教徒根深柢固的觀念認為:耶教是個飽受逼迫的宗教。因此對所謂宗教組織擁有保護信徒的權力抱懷疑態度

耶教在過去,特別在發展之初,曾飽受逼迫,對很多教徒來說,的確是一個很根深柢固的觀念,然而若嚴肅認真地去從歷史角度看,是否真有其事呢?

根據一般歷史書所記載,真正打著政府旗號而點名針對耶教的逼迫,只有戴克里先在任時,才發佈首個打著政府旗號逼害基督徒的法令,但這場大逼迫只維持了約十年時間。

雖然之前的加萊里烏斯(有些書譯做“伽勒俐”)也曾對耶教進行逼迫,但論程度還遠不及戴克里先。至於逼迫耶教的原因,是由於耶教的發展太過迅速,而耶教徒的滲透甚至對皇權構成威脅

但不論是戴克里先,還是之前的加萊里烏斯,都已經是公元後二百九十幾年後的事,與保羅所描述的社會相距甚遠

那保羅所描述的是甚麼逼迫呢?

猶太王國
無論是西元前 63 年征服耶路撒冷的格涅烏斯·龐貝,還是西元前 48 年確立羅馬霸權的凱撒大帝,都認為只要猶太王國願意承認羅馬的王國的權威,就不用將猶太王國納入屬省之內

因此,猶太人在羅馬王國的支配下,其實比在希臘人支配時代有更大的自主權,猶太人的社區甚至有自己的猶太王,例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個猶太王 -- 大希律

由此看來,羅馬時代的猶太人跟本就沒所謂被逼迫之事

但是希律王其實並非猶太人,因此猶太人最初其實並不喜歡這個猶太王的,但希律王為猶太人重建聖殿,卻因而獲得猶太人普遍支持

受信仰影響,猶太人一直對以色列復國有著一個情意結,即使在羅馬時期已擁有獨立的行政權力,但仍不滿足於作為一個從屬國,縱使作為一個從屬國仍然擁有受羅馬軍隊保護的權利,但從猶太人的角度看,還仍然是難以接受的,再加上希律王的親羅馬作風,以及希律王後期因患上思覺失調而變成一個暴君,猶太人社區已形成了一般反羅馬政府的氣氛

社會矛盾
羅馬帝國社會主要是信仰多神宗教,在許多羅馬地方都設有猶太人的神廟,唯獨是在猶太人社區,卻從來不準許設其他宗教的神廟,但是在希律王的親羅馬政策下,猶太人社區開始設有其他宗教的神廟,此舉引起猶太人的極度不滿,因而觸發起一連串反政府運動,而許多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的人都出來組織猶太民眾進行反政府運動,傳說中的耶穌便是許多彌賽亞中的其中一個

彌賽亞是受膏者的意思,受膏是猶太王登位的儀式,彌賽亞意思就是猶太人的王,而只有承傳自大衛血統的人,才能有資格成為彌賽亞,其實當時除了耶穌之外,宣稱自己擁有大衛血統的彌賽亞還有許多人,只是大都名不經傳而已,在當代史學家約瑟福斯的著作中都有記述這些彌賽亞發動反政府活動的事跡

希律王在他患上思覺失調後,雖然因暴政而不得民心,但仍有很多猶太祭司、長老等因權力或各種利益關係,而選擇了親希律王,但民眾間對政府的不滿,對猶太王權力的質疑,不但促成了各式各樣反政府的社會運動,同時也對於親希律王的祭司、長老所宣稱的一套親政府立場的信仰質疑,結果導致各種不同主張的教派興起,耶教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由於新的主張和舊的主張有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是親政府的勢力,另一方面是保守的民族主義,而親政府的一方由於擁有較大的權力,因此運用各種政治手段去逼迫那些新興教派,而一直以來所謂的逼迫,便是指這個情況。傳說中的耶穌,以及聖彼德便是在這種反政府鬥爭中被處死的

保羅
保羅所出生的年代,正時一個政局動盪的年代,希律王死後,因猶太王的空缺而引起了一連串激烈而且殘暴的宮殿鬥爭,即使在希律王晚年,宮殿各種骨肉相殘的故事仍時有發生,權力和權力之間存在著各式各樣利益的衝突。相對於較沒那麼動盪的羅馬社區,保羅選擇了一個親羅馬政府的一個耶教派系,但是這個派系無法得到猶太祭司的認同,唯有在猶太人社區以外尋求出路

因羅馬公民的身份而獲得的各種便利,令保羅開始在羅馬各地傳教,但所傳對象,除了是一般認為的勞苦低層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一些公務人員,正如在前一篇“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一文中已經講過,保羅的傳教對象,還包括獄卒

不僅於此,根據吉本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所說,君士坦丁之所以選擇耶教作為統一羅馬的助力,其中一個原因,是羅馬軍隊內信仰耶教的人佔了大多數,由此可見,當初保羅是有計劃地進行政治滲透,羅馬公民、公務人員、甚至軍隊,都是滲透對象,再參考著名的保羅書信,這些書信的對象,幾乎都是羅馬屬省的領導、高官等,由此可見,保羅是有計劃地進行政治滲透,否則到了君士坦丁的時代,耶教的政治影響力不可能有如此龐大到會令加萊里烏斯戴克里先感到威脅,也不會吸引到君士坦丁選擇拉攏耶教作為統一羅馬的手段

君士坦丁通過拉攏耶教和一系列保護耶教政策,推翻了戴克里先政權,並迅速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東羅馬,建立了他的帝國

十字架
君士坦丁為了維護統一的需要,加強對耶教的控制和利用,不論對於主張三位一體還是主張耶穌人性主於神聖的教派,只要擁護君士坦丁的王朝,願意效忠皇帝本人,也能夠獲得保護和重用

傳統上,在羅馬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設有神廟,裡面供奉的,便是羅馬皇帝,因為在羅馬信仰中,皇帝就等如神,而十字就象徵君權神授,因此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會設有神廟,羅馬人每經過十字路口的神廟,都會停下來,然後在胸前做一個畫十字的動作

但是耶教由於是一神教的關係,不能這樣拜皇帝,但是他們經十字路口的神廟時,也一樣會在胸前做一個畫十字的動作,以表示對羅馬皇帝的效忠,因為君士坦丁已將耶教納為國教,而十字是象徵君權神授,只要效忠皇帝本人,都能夠獲得保護和重用,這就是所謂: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星期日, 11月 26, 2006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句說話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因為耶教很喜歡以這句說話來傳道,尢其是在一些耶教建築物外牆上,都會寫上這句語

這句說話看似簡單,實在一點不實單,當中包含了許多文化、歷史、社會政治等等元素,或者很多人愛形容為:“通識”

這句的出處,是在耶教聖經的保羅書信部份中的[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說這話的人是保羅,另外還有一個叫西拉的人

當時保羅和西拉被監禁,有一位獄卒負責執行看守保羅和西拉,但是突然間發生地震,門打開了,保羅和西拉打算逃走,但是假如保羅和西拉走了的話,那位獄卒就會受到處罰要死的,本來打算自殺,之後保羅就說了這句名句

那位獄卒受到保羅和西拉的組織保護,當然是得救了!最重要是這句:
16:34 於是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

宗教組織在當時的羅馬社會上,是有著某種政治地位和權力的,再加上保羅是羅馬公民,所以他本身有某種公民的權力,這點涉及很復雜的古羅馬法律,總之最後保羅還是利用他的組織和羅馬公民身份而沒有被定罪,也是令那位加入了以保羅為首的宗教組織的獄卒得救的最主要原因

關於家人
如果從猶太人文化的角度看,"一家人" 不一定和血緣有關,一個族或者一個組織都可以叫 "一家人" ,而自稱承傳猶太人文化的耶教,在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前題下,即使有血緣關係的親兄弟姊妹,但若相信異教者,都不能以 "家人" 相稱,不過很多耶教徒都不知道 "家人" 原來是這樣解的

因為一直有經文說明左手令人拌倒就斬左手,右手令人拌倒就斬右手,這和很明顯和“肢體相交”觀念對應,即是說:如果弟弟不信主,弟弟就不是你的家人,老豆不信主,老豆就不是你家人。其實按福音書所記載,耶穌也曾親自示範過不認親人

所謂:『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若以現今社會的角度來看,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改變了,我們再沒有中世紀那種宗教逼害的事情,教廷已經失去了權力。再者教廷之間的鬥爭也再沒有中世紀那麼暴力,因此在現今社會已經不會再有人因為不信耶穌而被教廷殘害,人們也無需要再依靠奉迎教廷來獲得不受暴力逼害的平安生活,因此很小人能理解這句話的真諦,所以如果還有人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句說話,其實已經有一點不合時宜

正如許多耶教解經家所推崇的解經原則:解經時一定一定一定要考慮當時的文化背景、社會、政治等元素,否則很容斷章取義,以致解錯經,因此在理解耶經時必須要以全方位理解,就萬無一失。

星期二, 11月 14, 2006

寫 wiki

很久都沒試過這麼好心機寫東西, 最近心血來潮為香港網絡大典 wiki 寫了兩個項目, 一是基版, 二是網上電台

在宗教討論上我其實並非獨愛耶教, 但是其他宗教不是太冷門, 就是討論氣氛太冷淡, 例如佛教討論往往都是引用經典多於討論和比較觀點, 關於拜火教討論更是門面冷清, 認識的人太小, 有興趣的人更小, 其他如道教、回教等, 也因為認識的人太小而流於很基本的討論, 只有耶教是較多人去討論, 其一原因是耶教涉及的影響太大, 由於耶教的組織和架構都很嚴密, 其極右宗教思想導致耶教徒都很容易不知不覺間涉政, 而且其主張絕對的價值觀對事情的觀也似無彎轉的餘地, 往往因而引起很多衝突

基版便是以討論耶教為主的地方, 也是自己經常到的地方, 因而不免對基版的事和人都產生某種感情, 希望把這些事件記下, 也可作為其他人對了解基版的途徑。

另一個條目是網上電台, 相信大家都知我向來對言論自由都很關注, 尢其是對香港的廣播政策甚為不滿, 大氣電波被政府和財團所專有, 而現有電台和電視台的節目方針又完全和香港市民之民生生活等脫節, 形成我們跟本沒有可信賴的傳播媒體, 也沒有一個讓我們覺得屬於香港人並引以為榮的傳媒機構

網上電台便是從政府和財團的手指縫中透出來的一個缺口, 作為跟主流傳媒抗衡的一個途徑, 雖然這個途徑今日還仍然未能成為可大鬧天廷的齊天大聖, 但給些時間讓他成長吧 ! 假以時日應有一番作為
自己也在嘗試去辦一個網上電台 , 但可惜政不通人不和, 以致遲遲未能成事

但為甚麼會選擇了在香港網絡大典寫呢?最主要喜歡他們沒有冗贅的架構,我試過在 Wikipedia 寫拜火教的東西,但最終都是被一些沒相關的人修改到體無完膚,而被修改後資訊錯誤百出,投拆無門之餘修改者又無意對話,後來才知 Wikipedia 背後原來也有一個冗贅的權力架構,最後也放棄抗爭了

或許這是某種形式的山頭主義, 一塊空地上假如沒有人, 任何人先在這塊地上發展, 都成為這塊地的業權人。wiki 的編輯者有時會忘記 wiki 是一個集體創作, 往往將由自己開創的條目視為私人財產, 不準人修改, 因為這些人已經把 wiki 看成是個人發表言論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