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17, 2006

話拆就拆,話賣就賣,香港政府當人傻仔

最近的保天星碼頭鐘樓行動發展激烈,政府怎樣回應呢?並不和市民對話,卻加快清拆速度,通宵開工,實行話之你

我永遠相信,世事是積積埋埋才發生,保個鐘樓把屁,但政府漠視民意,話拆就拆,話賣就賣,當自己是皇帝乎?

旺角雀仔街被拆,搬到去無雷公咁遠,原址打包賣給英君建朗豪樣板商場一座
西九龍文娛區,險些上馬,雖阻止賣大包,但仍有危機
領匯更不在講,賤賣資產,現在瘋狂加租六成迫遷
尖沙咀海防警署,拆到肢離破碎,慘不忍睹
結果是甚麼?
IFG 這幢難看又不夾維港風景的古怪建築
樣板式商場朗豪坊一座
沿海擋風豪宅一排排

陸續有來:
觀塘重建計劃,又是賣大包明益地產商
油麻地警署,又要拆
灣仔利東街,諮詢又諮詢,150 次諮詢會沒一次有政府官員出席
衙前圍村又快要變成地產商領土
還有很多,數也數不完

諮詢架構,有等如無,立法會是垃圾會
立法會和區議會是政府諮詢機構,但是在這些關乎市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上,這些諮詢架構起了甚麼作用?答案是無作用,沒有一個立法會或區議會議員能推翻政府意願,甚至有很多議員跟政府同一陣線,在領匯事件和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草案兩件事上,都反映立法會是垃圾,區議會更廢,有責無權,可以怎樣?

香港只有市民沒有公民(還是只有賤民?)
原因為何?只因香港並沒有公民,有是有的,剛過去的選委會選舉,就選出了八百位香港公民,他們可以行使公民的權利,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政長官,成為八百位香港公民之一,著數滾滾而來,投票之日相信己把市民意願忘記得一乾二淨

而普羅百姓,並沒有公民身份,只有市民身份,或說,是賤民一名,香港政府可以當你傻仔

星期三, 11月 29, 2006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 歷史篇

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在“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一文中提到耶教關於得救的觀念,其原意是指在宗教逼害的前提下,因受到的宗教組織保護而稱之為“得救”,但是一般教徒根深柢固的觀念認為:耶教是個飽受逼迫的宗教。因此對所謂宗教組織擁有保護信徒的權力抱懷疑態度

耶教在過去,特別在發展之初,曾飽受逼迫,對很多教徒來說,的確是一個很根深柢固的觀念,然而若嚴肅認真地去從歷史角度看,是否真有其事呢?

根據一般歷史書所記載,真正打著政府旗號而點名針對耶教的逼迫,只有戴克里先在任時,才發佈首個打著政府旗號逼害基督徒的法令,但這場大逼迫只維持了約十年時間。

雖然之前的加萊里烏斯(有些書譯做“伽勒俐”)也曾對耶教進行逼迫,但論程度還遠不及戴克里先。至於逼迫耶教的原因,是由於耶教的發展太過迅速,而耶教徒的滲透甚至對皇權構成威脅

但不論是戴克里先,還是之前的加萊里烏斯,都已經是公元後二百九十幾年後的事,與保羅所描述的社會相距甚遠

那保羅所描述的是甚麼逼迫呢?

猶太王國
無論是西元前 63 年征服耶路撒冷的格涅烏斯·龐貝,還是西元前 48 年確立羅馬霸權的凱撒大帝,都認為只要猶太王國願意承認羅馬的王國的權威,就不用將猶太王國納入屬省之內

因此,猶太人在羅馬王國的支配下,其實比在希臘人支配時代有更大的自主權,猶太人的社區甚至有自己的猶太王,例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個猶太王 -- 大希律

由此看來,羅馬時代的猶太人跟本就沒所謂被逼迫之事

但是希律王其實並非猶太人,因此猶太人最初其實並不喜歡這個猶太王的,但希律王為猶太人重建聖殿,卻因而獲得猶太人普遍支持

受信仰影響,猶太人一直對以色列復國有著一個情意結,即使在羅馬時期已擁有獨立的行政權力,但仍不滿足於作為一個從屬國,縱使作為一個從屬國仍然擁有受羅馬軍隊保護的權利,但從猶太人的角度看,還仍然是難以接受的,再加上希律王的親羅馬作風,以及希律王後期因患上思覺失調而變成一個暴君,猶太人社區已形成了一般反羅馬政府的氣氛

社會矛盾
羅馬帝國社會主要是信仰多神宗教,在許多羅馬地方都設有猶太人的神廟,唯獨是在猶太人社區,卻從來不準許設其他宗教的神廟,但是在希律王的親羅馬政策下,猶太人社區開始設有其他宗教的神廟,此舉引起猶太人的極度不滿,因而觸發起一連串反政府運動,而許多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的人都出來組織猶太民眾進行反政府運動,傳說中的耶穌便是許多彌賽亞中的其中一個

彌賽亞是受膏者的意思,受膏是猶太王登位的儀式,彌賽亞意思就是猶太人的王,而只有承傳自大衛血統的人,才能有資格成為彌賽亞,其實當時除了耶穌之外,宣稱自己擁有大衛血統的彌賽亞還有許多人,只是大都名不經傳而已,在當代史學家約瑟福斯的著作中都有記述這些彌賽亞發動反政府活動的事跡

希律王在他患上思覺失調後,雖然因暴政而不得民心,但仍有很多猶太祭司、長老等因權力或各種利益關係,而選擇了親希律王,但民眾間對政府的不滿,對猶太王權力的質疑,不但促成了各式各樣反政府的社會運動,同時也對於親希律王的祭司、長老所宣稱的一套親政府立場的信仰質疑,結果導致各種不同主張的教派興起,耶教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由於新的主張和舊的主張有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是親政府的勢力,另一方面是保守的民族主義,而親政府的一方由於擁有較大的權力,因此運用各種政治手段去逼迫那些新興教派,而一直以來所謂的逼迫,便是指這個情況。傳說中的耶穌,以及聖彼德便是在這種反政府鬥爭中被處死的

保羅
保羅所出生的年代,正時一個政局動盪的年代,希律王死後,因猶太王的空缺而引起了一連串激烈而且殘暴的宮殿鬥爭,即使在希律王晚年,宮殿各種骨肉相殘的故事仍時有發生,權力和權力之間存在著各式各樣利益的衝突。相對於較沒那麼動盪的羅馬社區,保羅選擇了一個親羅馬政府的一個耶教派系,但是這個派系無法得到猶太祭司的認同,唯有在猶太人社區以外尋求出路

因羅馬公民的身份而獲得的各種便利,令保羅開始在羅馬各地傳教,但所傳對象,除了是一般認為的勞苦低層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一些公務人員,正如在前一篇“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一文中已經講過,保羅的傳教對象,還包括獄卒

不僅於此,根據吉本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所說,君士坦丁之所以選擇耶教作為統一羅馬的助力,其中一個原因,是羅馬軍隊內信仰耶教的人佔了大多數,由此可見,當初保羅是有計劃地進行政治滲透,羅馬公民、公務人員、甚至軍隊,都是滲透對象,再參考著名的保羅書信,這些書信的對象,幾乎都是羅馬屬省的領導、高官等,由此可見,保羅是有計劃地進行政治滲透,否則到了君士坦丁的時代,耶教的政治影響力不可能有如此龐大到會令加萊里烏斯戴克里先感到威脅,也不會吸引到君士坦丁選擇拉攏耶教作為統一羅馬的手段

君士坦丁通過拉攏耶教和一系列保護耶教政策,推翻了戴克里先政權,並迅速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東羅馬,建立了他的帝國

十字架
君士坦丁為了維護統一的需要,加強對耶教的控制和利用,不論對於主張三位一體還是主張耶穌人性主於神聖的教派,只要擁護君士坦丁的王朝,願意效忠皇帝本人,也能夠獲得保護和重用

傳統上,在羅馬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設有神廟,裡面供奉的,便是羅馬皇帝,因為在羅馬信仰中,皇帝就等如神,而十字就象徵君權神授,因此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會設有神廟,羅馬人每經過十字路口的神廟,都會停下來,然後在胸前做一個畫十字的動作

但是耶教由於是一神教的關係,不能這樣拜皇帝,但是他們經十字路口的神廟時,也一樣會在胸前做一個畫十字的動作,以表示對羅馬皇帝的效忠,因為君士坦丁已將耶教納為國教,而十字是象徵君權神授,只要效忠皇帝本人,都能夠獲得保護和重用,這就是所謂: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星期日, 11月 26, 2006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句說話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因為耶教很喜歡以這句說話來傳道,尢其是在一些耶教建築物外牆上,都會寫上這句語

這句說話看似簡單,實在一點不實單,當中包含了許多文化、歷史、社會政治等等元素,或者很多人愛形容為:“通識”

這句的出處,是在耶教聖經的保羅書信部份中的[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說這話的人是保羅,另外還有一個叫西拉的人

當時保羅和西拉被監禁,有一位獄卒負責執行看守保羅和西拉,但是突然間發生地震,門打開了,保羅和西拉打算逃走,但是假如保羅和西拉走了的話,那位獄卒就會受到處罰要死的,本來打算自殺,之後保羅就說了這句名句

那位獄卒受到保羅和西拉的組織保護,當然是得救了!最重要是這句:
16:34 於是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

宗教組織在當時的羅馬社會上,是有著某種政治地位和權力的,再加上保羅是羅馬公民,所以他本身有某種公民的權力,這點涉及很復雜的古羅馬法律,總之最後保羅還是利用他的組織和羅馬公民身份而沒有被定罪,也是令那位加入了以保羅為首的宗教組織的獄卒得救的最主要原因

關於家人
如果從猶太人文化的角度看,"一家人" 不一定和血緣有關,一個族或者一個組織都可以叫 "一家人" ,而自稱承傳猶太人文化的耶教,在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前題下,即使有血緣關係的親兄弟姊妹,但若相信異教者,都不能以 "家人" 相稱,不過很多耶教徒都不知道 "家人" 原來是這樣解的

因為一直有經文說明左手令人拌倒就斬左手,右手令人拌倒就斬右手,這和很明顯和“肢體相交”觀念對應,即是說:如果弟弟不信主,弟弟就不是你的家人,老豆不信主,老豆就不是你家人。其實按福音書所記載,耶穌也曾親自示範過不認親人

所謂:『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若以現今社會的角度來看,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改變了,我們再沒有中世紀那種宗教逼害的事情,教廷已經失去了權力。再者教廷之間的鬥爭也再沒有中世紀那麼暴力,因此在現今社會已經不會再有人因為不信耶穌而被教廷殘害,人們也無需要再依靠奉迎教廷來獲得不受暴力逼害的平安生活,因此很小人能理解這句話的真諦,所以如果還有人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句說話,其實已經有一點不合時宜

正如許多耶教解經家所推崇的解經原則:解經時一定一定一定要考慮當時的文化背景、社會、政治等元素,否則很容斷章取義,以致解錯經,因此在理解耶經時必須要以全方位理解,就萬無一失。

星期二, 11月 14, 2006

寫 wiki

很久都沒試過這麼好心機寫東西, 最近心血來潮為香港網絡大典 wiki 寫了兩個項目, 一是基版, 二是網上電台

在宗教討論上我其實並非獨愛耶教, 但是其他宗教不是太冷門, 就是討論氣氛太冷淡, 例如佛教討論往往都是引用經典多於討論和比較觀點, 關於拜火教討論更是門面冷清, 認識的人太小, 有興趣的人更小, 其他如道教、回教等, 也因為認識的人太小而流於很基本的討論, 只有耶教是較多人去討論, 其一原因是耶教涉及的影響太大, 由於耶教的組織和架構都很嚴密, 其極右宗教思想導致耶教徒都很容易不知不覺間涉政, 而且其主張絕對的價值觀對事情的觀也似無彎轉的餘地, 往往因而引起很多衝突

基版便是以討論耶教為主的地方, 也是自己經常到的地方, 因而不免對基版的事和人都產生某種感情, 希望把這些事件記下, 也可作為其他人對了解基版的途徑。

另一個條目是網上電台, 相信大家都知我向來對言論自由都很關注, 尢其是對香港的廣播政策甚為不滿, 大氣電波被政府和財團所專有, 而現有電台和電視台的節目方針又完全和香港市民之民生生活等脫節, 形成我們跟本沒有可信賴的傳播媒體, 也沒有一個讓我們覺得屬於香港人並引以為榮的傳媒機構

網上電台便是從政府和財團的手指縫中透出來的一個缺口, 作為跟主流傳媒抗衡的一個途徑, 雖然這個途徑今日還仍然未能成為可大鬧天廷的齊天大聖, 但給些時間讓他成長吧 ! 假以時日應有一番作為
自己也在嘗試去辦一個網上電台 , 但可惜政不通人不和, 以致遲遲未能成事

但為甚麼會選擇了在香港網絡大典寫呢?最主要喜歡他們沒有冗贅的架構,我試過在 Wikipedia 寫拜火教的東西,但最終都是被一些沒相關的人修改到體無完膚,而被修改後資訊錯誤百出,投拆無門之餘修改者又無意對話,後來才知 Wikipedia 背後原來也有一個冗贅的權力架構,最後也放棄抗爭了

或許這是某種形式的山頭主義, 一塊空地上假如沒有人, 任何人先在這塊地上發展, 都成為這塊地的業權人。wiki 的編輯者有時會忘記 wiki 是一個集體創作, 往往將由自己開創的條目視為私人財產, 不準人修改, 因為這些人已經把 wiki 看成是個人發表言論的地方了

星期一, 10月 23, 2006

又一社區將被摧毀

睇新聞講:灣仔露天市集又要拆,除了是地道特色文化被摧毀,還有就是小生意越來越難做!

所謂的市區重建,就是把原本的地區經濟摧毀,然後幾乎清一色都變成了貴租商場,請問小生意還有何生存空間?

打工已經毫無保障,雖然我對於最低工資立法還有所保留,但在這種經濟氣候下,最低工資立法是逼於無奈的必須,但政府卻不肯立法,同時無良集團抄人唔使本,打工完全無保障

走去做小販又被食環署當大賊咁拉,然後又話要推出銷售稅,小市賺錢不是用來養地產商就是用來養官

引用周星馳電影中一句常見的對白向香港政府說:『唔好趕儘殺絕,畀返條生路黎行得唔得?』

論所謂社區重建
從前,除了有大地產商,還有小地產商,好多社區裡面的每座大廈都由不同的小地產商發展,每一幢大廈都有一個業主或者是由許多小業主共同擁有

但在目前的社區政策下,除大地產商可以發展土地之外,就沒有其他人可以擁有土地,重建局把整個區的物業一併收回,然後打包發售,已司空見慣,旺角朗豪坊便是一例

最近的觀塘重建計劃也是依樣劃葫蘆,由政府負責收地,然後把整個社區打包賣給一個地產商發展,這種做法實在十分恐怖,我們的社會是否已回到封建時代的地主制度?

為甚麼政府要把一個社區摧毀,然後打包賣給地產商?如果是地產商以自己的經營手段,逐一收購最後擁有整個社區土地,在自由經濟原則下無可厚非,就算不滿也是無話可說。但由政府主動把土地打包出售,這樣做就很不合理,嚴重干預自由市場運作,破壞社區經濟結構

我對於甚麼地區特色、集體回憶甚麼東東其實沒一點關心,香港只是個借來的地方,從前是英政府殖民地,今是共產黨政府殖民地,沒任何分別。但社區經濟結構被破壞,而且始作俑者竟是政府,這就十分不合理!

星期六, 10月 21, 2006

色情和藝術不分的評級制度

何謂色情?何謂藝術?這問題實在考起很多人,問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個答案

單單問何謂藝術?也十分考起人,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普通答法:不賺錢的就是藝術、看不懂的就是藝術、夠創新的就是藝術、能成為永遠的就是藝術、能成為時代經典的就是藝術 ......

但是我認為,藝術是一個統稱而不是一個專稱,所以統統都是藝術

那麼,何謂色情?
能引起色慾、情慾的,就是色情
但如何介定?

現行的世界上普遍政府的檢察制度,認為凡露點的,就是色情,露點者即:兩個乳頭以及性器官

所以有趣得很,日本的色情影片,動作和意識都很大膽,但在性器官位置打了格仔,就可以合法出版

美國的電視節目上,女星用貼紙把乳頭貼著,穿著一條小小的熱褲,即使做儘各種性挑逗動作,但由於沒有露點,也能在合家歡時段內播出

然而,色情的原意,是要“使觀賞者產生性興趣和性興奮”才能成立,是否能把他量化成凡“露點”都叫做色情?

我一直認為,人的身體是最自然不過的東西,他本身並沒有包含有沒有色情的意思

所謂色情還是藝術,很重是要在乎你怎樣閱讀

因為很重要的是:藝術品的意義其實並不在於藝術品本身,而是在於閱讀者怎樣閱讀

尢其是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藝術品是可以被解構,重新演繹。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也不知被多小人以不同的方式演繹和解構,蒙娜麗莎既被認為是作者達文西的情人,又可以被認為是某商人的妻子,甚至有人認為蒙娜麗莎是作者達文西本人

又例如文藝復興時期有許多男女裸體的藝術品,但是作者把作品中的裸體男女加了一雙翅膀,再配以神話故事內容的設定,解說作品中的裸體男女是天使,嘿!他立即就變成了藝術品!

許多出色的藝術品,都會以女性或者男性的裸體為題材,例如有名的大偉雕象,便是一名男性裸體

然而我們都不把這些裸體繪畫當成色情,因為這些裸體題材的藝術品,都已被藝評人一致地被引導來當藝術欣賞

這就是重點!

色情還是藝術,是在於你怎樣閱讀,而一個不認識藝術的人,他們接觸藝術品,就很容易被藝評人的介紹,而被引導閱讀方向

而現時的所謂色情檢察制度,其實就是一種導讀,這種檢察制度很量化地把“露點”理解為色情,同時間在社會上引導著所有人以“露點”來作為色情的定義

結果就造成了普遍人色情和藝術不分的局面

日本有一名女藝人名為入江紗綾,她在十一歲的時候拍了一攝以泳裝為主的照片,暴露了很多身體部份,結果被評為兒童色情,在保護兒童法例下這本寫真集被禁止推出
又有另一名日本女藝人叫栗山千明,他在十二歲的時候拍了一本“露點”的寫真,縱使負責拍攝的是大師級的篠山紀信,但結果也在保護兒童法例下被評為兒童色情而成為禁書

正如之前所說,這些暴露女性身體的照片是否色情,是很取決於你怎樣解讀的,但在色情檢察制度,卻被引導理解為色情
換句話說,在還沒有被經過檢察制度審核之前,這些女性裸體作品,還有一個可能性:一種藝術
但在送檢後,這些作品已經被引導理解成:含下流品味的色情品

那些衛道之士不會像藝術導賞團講師,去從藝術角度介紹大偉雕象的欣賞方法,而是把讀者引導去從色情角度解讀裸體作品,其實這些衛道之士,本身就是色情的始作俑者

一個孌童者在看栗山千明的十二歲裸體寫真,他會以色情角度看,但社會上也並非所有人都是孌童者,因此也會有人把栗山千明的十二歲裸體寫真當做藝術品去欣賞,但在檢察制度下這本十二歲裸體寫真己被判斷為孌童物品,結果這一輯照片的各種藝術發展的可能性都完全被扼殺

況且我們也不能以思想入罪,即使有人真的以色情角度去看待裸體藝術,也是一種自由

但即是是擺明車馬的色情,同樣也可以藝術理解,例如 Auguste Rodin 的作品 The Kiss 便是一例

畢竟,情慾也是人的一種需要,在藝術品中表達色情也屬正常,問題是為何我們都要對色情恐懼?

我認為,現在的色情檢查制度是落後和不文明的,他發揮了一種把人引導以色情來看待任何男女裸體的功效,本身就是一種製造意淫的制度,潛移默化下,結果去沙灘游水看到穿泳衣的小女孩,都立即以色情理解之,看多眼都有罪惡感,並認為小女孩穿著泳衣在沙灘上亂跑亂走,是極儘荒淫之事,這就是衛道之士想見到的情況嗎?

可見這種檢查制度本身就是色情的始作俑者,是一種沒文化的表現,很應該取締!

星期二, 10月 17, 2006

拜火教打書釘

拜火教雖屬冷門研究,但卻絕非難以觸及,但怎樣認識呢?
學問因研究而來,研究以文字記錄,文字用書本承傳。因此,讀書是承繼知識的不二法門

關於拜火教研究,雖非主流讀物,但仍然為數不小,雖量小但質高,對拜火教研究有很大幫助,以下介紹的書都是我對拜火教知識的來源: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商務印書館
幾乎每一個宗教都有他的聖書,猶太教有塔納赫,耶教有福音書,佛教有佛經,至於拜火教,有統稱為波斯古經的《阿維斯塔》
《阿維斯塔》的原文是以古波斯的“帕拉維語”,雖然網上早有英文版( http://www.avesta.org/ )流傳,但由於《阿維斯塔》主要是以詩體寫成,詩體文章傾意識流,象徵性很強,語帶相關或一詞幾意,字中有畫,畫中有意等等,因此,就算是帕拉維語專家,也未必能完全掌握《阿維斯塔》的原意,更何況是翻譯了的英文版?

在這個情況下,導讀書使很重要,《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的作者是伊朗學者杜斯特哈赫,杜斯特哈赫是瑣羅亞斯德教文化和阿維斯塔研究權威 Ebrahim pur daoud (1884-1967 ) 的學生,原書是以波斯語寫成,由伊朗(波斯)文學研究者元文琪翻譯成中文

最近終於在商務印書館見到這本書,分別在沙田及星光行兩店都有發現,由元文琪翻譯的中文版阿維斯塔加導讀,也是目前唯一的中文版阿維斯塔,書中除了有中文版阿維斯塔精選,還有阿維斯塔的導讀,包括了阿維斯塔的神話體系、思想和哲學等,是研究拜火教不可多得的好書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639962)
作 者:〔伊朗〕杜斯特哈赫 譯 者:元文琪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5-11-1
開 本:大32開 裝 幀:平裝
ISBN號:7100040841/B·593 頁 數:559


元文琪《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元文琪除了做伊朗(波斯)文學研究,早期還從事古波斯宗教、神話和哲學等學術研究,《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一書有對拜火教的起源、變化和發展,到背後的思想和文化影響都有很專業的分析

《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
作 者:元文琪
ISBN號:7-5004-2174-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開 本:32開平裝

冀方震, 晏可佳《祅教史》-- 上海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這本書是目前最完整的中文拜火教研究著作,由拜火教的源起,歷史,甚至是拜火教的現代發展情況,由古代講到現代,以及拜火教在世界各個地區散播的過程等,每一個重要時期都有介紹,在內容上無論是質和量都很豐富,是研究拜火教發展歷史不可錯過的中文著作

《祅教史》--
作 者:冀方震, 晏可佳
出版社:上海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ISBN號:7-80618-463-5 頁 數:384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本書分文物篇、文獻篇、歷史篇,涉及了摩尼教、祅教和景教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相關的文物、文獻及其所反映的歷史面貌。是研究拜火教在中國古代傳入和發展的著作

《中古三夷教辨證》
作 者: 林悟殊
ISBN號: 7-101-04601-0
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05/6/1

星期一, 10月 16, 2006

從“祅”字看拜火教的地位

蕭若元曾在風蕭蕭節目中講過“祅”字是讀“光”音,但是我從黃錫凌《粵音韻彙》卻查到這個字讀“牽 (hin1)”音,到底這個字是怎樣讀呢?我到現在還是不肯定的說,不過我在有邊讀邊無邊讀字之下已習慣了讀做“沃”音

根據中國史學家陳垣 (1880-1971) 在 1923 年發表的《火祅教入中國考》一文中,對“祅”字有如此考究:

『西曆紀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國有聖人,曰蘇魯阿士德 Zoroaster,因波斯國拜火舊俗,特倡善惡二原之說;謂善神清淨而光明,惡魔污濁而黑暗,人宜棄惡就善,棄黑暗而趨光明,以火以光代表至善之神,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因拜光又拜日月星辰,中國人以為其拜天,故名之曰火祅。祅者天神之省文,不稱天神而稱祅者,明其為外國天神也』

『曰天神,曰火神,曰胡天神,皆唐以前之稱。祅字起於隋唐末唐初,北魏南初時無有,魏書康國傳雖有祅字,然魏收書西域傳原佚,後人手持取北史西域傳補之。北史西域傳之康國傳,則又全採自隋書,故與其謂祅字始見於魏書,母寧謂祅字始見於隋唐。祅蓋唐初之新造字也』


從 陳垣 先生這段考究可見,“祅”字是於隋唐時代的新造字,而此字也是專為拜火教而設,我們都知唐代有很多外來文化和宗教,除拜火教外,還有佛教、摩尼教、景教等,但只有拜火教有專為其宗教而設的字,可見拜火教於唐代有著某種程度的影響力

其他宗教名稱的來源:
佛教的佛字,取自詩經?周頌?敬之:『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當時的佛字讀作 but ,與 Buddha 音相似,因而被佛教使用

摩尼教之摩尼完全是 Mani 的音譯

景教是指當年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 (Nestorianism)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瑞典漢學家 Bernhard Karlgren 認為,古代景字讀音與 Christ 和 Catholic 相近,因而被當年在華的聶斯脫利派教士用作為基督教之漢名

星期日, 10月 15, 2006

言論自由的黑色星期五

十三日星期五一直被稱為黑色星期五,這是否迷信?不得而知,但二零零六年十月十三日星期五,卻無疑是香港言論自由的黑色星期五

這天晚上,香港的民間電台被電訊管理局查封

民間電台是一間由民間發起的電台,以服務市民為目的,但其廣播牌照申請了一年多,都沒有任何回覆

電訊管理局方面對於民間電台的申請,並沒有批或者不批,而是這一年來都沒有任何審批進度回覆,這可能反映有關當局根本沒有處理過有關申請,或直接來說,就是根本當你無到,所以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民間電台還欠甚麼才能獲得合法廣播的牌照

民間電台這一年的試播,先別論質數之高低,但至小已証明民間電台是有能力制作節目和進行廣播,因此,目前並不存在民間電台不能廣播的理由,只有政府欠民間電台一個不淮廣播的理由

雖然電訊管理局是有執法之根據,但合理性卻存疑,因為根據聯合國人權公約賦予之廣播自由,電訊管理局不應該是廣播自由的障礙,而是有責任主動協助申請者進行合法廣播,而不是對申請既不回覆又不協助審批程序的進行,甚至充公試播使用之器材,這都反映電訊管理局不但不支持甚至是阻礙市民的廣播自由

電訊管理局不但不協助合法廣播申請,甚至電訊管理局本身就成為了廣播自由的障礙,這實在與香港政府所簽署的聯合國人權公約背道而馳

希望大家把開放氣電波的訴求向工商及科技局反映,電郵為: ctbenq@citb.gov.hk
工商及科技局 其他聯絡方法:
http://www.citb.gov.hk/chi/contact/index.htm

跟進:
十月十八日民間電台第三次被查封以及沒收廣播器材
電訊局表示:『如有足夠證據,本局會檢控違例人士。』
奇,三次查封都不檢控,到底有犯法還是沒有犯法?
不檢控但卻把廣播器材沒收了, 牌照又不肯發,到底想怎樣?強搶市民財產嗎?
相關 電訊局繼續打擊民間電台 (明報即時新聞 )


相關文章:
  • 廣東有個廣東體育台

  • 民間社會有權自辦電台......... 王岸然

  • 勿打壓民間電台的種種可能!

  • 盡快開放大氣電波,還人民廣播自由!

  • 民間電台網址
  • http://www.citizensradio.org/
  • 星期日, 9月 24, 2006

    今天是 Rosh Hashana

    執筆之日 ( 23 September 2006 ) 剛好是 Rosh Hashana, 即是猶太曆法中的提斯利月第一天,即是猶太人的新年
    對於我們慣的曆法,今年是 2006 年。若根據猶太曆法,今年是 5767 年,所以今年的這天會叫做 "Rosh Hashana 5767"

    猶太人慶祝新年,第一天要進行三次祈禱,最後一次要吹羊角。

    Leviticus 23:24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七月初一、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吹角作記念、當有聖會。


    利未記說七月初一,沒錯,猶太人是以七月作為新年的,根據宗教法第一個月應該是“尼散月”,但民事曆的新年是在第七個月“提斯利月”

    然後由這一天開始懺悔十日,回顧和反省自己過去一年的言行

    關於這節日一些有趣的東西
    猶太人認為,如果要取得上帝的寬恕前,先要取得同伴的寬恕,所以在這十日懺悔裡,猶太人會四周圍去登門造訪一些他們有可能曾得罪過或不知不覺中得罪過的人,然後向他們要求寬恕
    這行為有點像中國人去拜年,但意義和動機卻很不同

    從前的猶太人,在這個懺悔的日子中,如果想到自己做了某些事得罪了某某,而某某又不在本地,那就算長途跋涉、穿山過水,也要找到這個人,然後跟他說明因由和道歉,並要求原諒

    然而在今時今日,通訊科技發達,電話已取代了長途跋涉、穿山過水,無論如何,能被寬恕就好了

    Rosh Hashanah 參考:
    http://www.jewfaq.org/holiday2.htm
    猶太曆法參考:
    http://www.hebcal.com/hebcal/
    猶太曆法與節期簡介:
    http://www3.telus.net/public/kstam/tw/temple/details/calendar.htm

    星期六, 9月 16, 2006

    賽馬

    放了兩個月暑假後,新一季賽馬又開鑼了!雖然賽馬的馬和馬術的馬有很大分別,但能看到馬在跑,還是很開心!永遠最喜歡還是馬馬!

    賽馬的馬和馬術的馬是很不同的,馬術的馬舉止是優雅和高貴,賽馬的馬是狂野和有鬥心,兩種馬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的訓練,因此也表現出不同的氣質

    入馬場看賽馬,純粹是為了看馬,一見到馬就開心了!但是入馬場久了,也偶然下注,慢慢學會了賭馬,但仍堅持不大賭,一般每次入場消費都不過一百元,已連飲食在內,可見我其實賭得很細注很細注,通常只會賭自己喜歡那匹馬。當然,看賽馬多了,也開始了解每場馬練馬師怎樣部署,整場賽事的佈局,場地變化,馬匹狀態等,然後從這些資料去考慮如何下注

    不過賭博遊戲,是有規則的遊戲,規則決定結果,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馬會設計的遊戲規則,當然是有利於自己,輸錢的人永遠要多過贏錢的人,馬會才能賺錢,賽馬才能有錢經營,因此,投注賽馬不應太重視輸贏,因為你無論怎樣鬥,都鬥不過設計的遊戲規則的人

    但我最喜歡還是看馬術比賽,不過香港馬術比賽的馬,一般都是賽馬的退役馬,他們還仍然存在著賽馬時所訓練出來的野心和鬥爭心,所以香港的馬術比賽其實不太好多,那些馬就好像一個野蠻人假扮有文化一樣,和外國馬術比賽的馬真的有很明顯的分別,但香港馬術的騎師其實水準不低的,只是在條件限制下,無法達到更高水平而已

    賽馬和馬術混合,發展出一種叫做障礙競賽的比賽形式出來,基本上和賽馬差不多,但障礙競賽的馬場除了有上斜和落斜之外,還要跨欄和落水,這種比賽對馬匹的體力要求相當高,但這種形式其實十分危險,許多馬匹因這種比賽而殘廢,騎師也不好過,經常墮馬,因此這種比賽雖然很剌激,但實在太殘忍
    不過馬會如果肯一年辦一兩次這種比賽,還是可以為馬場帶來一些新鮮感的,但辦得太多,對人對馬都不好,一年辦一兩次,還仍可接受,只是現在香港連一場都沒有

    不過說到尾,馬術仍是我其中一樣很喜歡的運動,主要是因為愛馬的熱情,但學馬太貴,負擔不起,最後還是要放棄,現在靠入馬場看賽馬和留意馬術新聞來滿足對馬的熱愛

    但將來實在很希望能再次騎馬!

    至於香港要辦奧運馬術嗎?老實說,不知道賣甚麼藥,不敢樂觀

    星期三, 9月 06, 2006

    港式靜靜雞社運

    台灣的倒扁運動蓄勢待發,國內沒腦袋的糞青不知又怎看,台灣能發動倒扁,也總算是一種民主的表現,台灣能倒扁,中國能倒毛倒鄧倒江倒胡嗎?其實,不是沒有人倒,還記得某年的 6 月 4 日 ........

    香港也曾倒董,說明香港人也有民主意識,也有公民社會,然而近幾年香港社運也實在難看,社運界想不通為何運動不熱鬧,所以我常說這班人是有理想無思想

    公民社會能被組織也能被拆散,因此政治才被認為是一種鬥爭,左翼去組織右翼就去拆散,右翼去組織左翼就去拆散,左右鬥爭,勝負取決於誰較有遠見。泛民派的鬥爭從來沒有後著,例如每年 71 遊行,行完就算,7 百人和 7 百萬人又有何分別?竊聽條例,泛民派提出幾百項修定,屬於一種抗爭手段,目的是為了拖延時間,但是拖延時間做到了,但之後呢?拖延時間的過程中沒有人發動群眾組織例如於立法會外靜坐,最後做了一場大龍鳳,但沒有效果

    何俊仁被打,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力事件,法治何在?這本來是一件人人關心的事,但民主黨愛理不理,結果被亞嬌偷拍事件攝位,後來靜靜雞攪了一場反暴力靜坐,只得小貓幾隻,場面冷清,民主黨我真的要給你兩個字:Suck It !

    看台灣的倒扁運動,組織和動員能力都很令人嘆為觀止,香港人或許會覺得,那是因為他們有言論自由,可以媒體發動群眾,而香港傳媒由於已全部歸邊,令政治動員困難

    然而,政治還仍然是一種鬥爭,怎樣和媒體鬥爭,突破資訊封鎖也是一門學問,這並不單單是香港特有,全世界政治中都有媒體鬥爭,發表政見機會並不是理所當然擁有的,言論空間的爭奪是很激烈的,除此之外,爭取發表政見機會後,還有言論的內涵,使用語言的技巧也是需要,更重要是駁斥謬誤的能力

    香港政治向來缺乏辯論,政客沒有駁斥謬誤的能力,往往想了一整晚寫了一篇謬誤處處的講稿出來,就照讀可也,被駁斥立即不知所以,企晒係度,然後重複再宣示自己的理念,別人再駁斥,也無能力反駁,最後變成無意義的謾罵,於是市民在媒體只向到政客和政客之間的謾罵,也形成政客在社會上的負面形象

    出位的行徑可吸引媒體報導,但出位行徑後必需要有後著,否則即使能吸引媒體報導也是徒然。另外精彩的演講和辯論,有力地駁斥謬誤,都可以改變政客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起市民參與公民社會的意欲,畢竟所謂群眾運動,還依然是要從群眾的心理入手

    請不要再靜靜雞攪社運了!


    癲狗在一個“靜靜雞反暴力集會”中說了些東西:
    41 分 40 秒開始
    http://yukmanfans.org/downloads/20060904.mp3

    星期二, 9月 05, 2006

    spotlight 和私隱,你想要甚麼?

    藝人談私隱,本己莫名其妙,藝人的私隱竟比普通人重要,更是模不著頭顱
    藝人最重要是 spotlight ,甚至需要去 steal spotlight ,竟害怕被偷拍?

    亞嬌被偷拍,曾特首說感同身受,好笑至極,作為公眾人物,拋頭露面,你不認識別人,但人人都認識你,如何談私隱?
    曾特首作為公職人員,其所思所行皆影響社會,影響很多人的生活,人們自然想知你在做甚麼,自然有記者跟出跟入
    藝人要當萬人迷,青年偶像少女殺手,人們自然對你私生活有興趣,想知你台前台後的分別,自然有記者跟出跟入

    政客和藝能界一樣,能吸引傳媒是很重要,政客借題發揮,攝位, steal spotlight

    藝能界也一樣,為了上週刊封面,於是有些女星故意走光,或者發表大膽言論,同樣也是為了 steal spotlight

    但是藝能界競爭激烈,當走光已經變得平凡,再沒有叫座力的時候,於是有藝人和記者合作,自編自導自演偷拍報導,結果殺出一血路。但是假偷拍做得多,人們都開始看厭,於是再進一步,來個真偷拍

    記得早幾年梅艷芳曾發起藝人封咀對抗不道德傳媒,但響應的藝人不多,普遍藝人認為:大明星上晒岸當然不稀罕有沒有報導,但二三線或者初出道的末上位明星,是很需要靠雜誌報導,不管是好是壞,有報導總好過不聞不問
    於是,很多坊間認為是藝人和傳媒夾埋拍出來的所謂偷拍,充斥著各雜誌封面,最後竟連屎都可以做封面

    藝人利用媒體暴光,媒體利用藝人促銷,個 game 就是這樣玩。除了讀者的好奇心使這類報導有了市場價值之外,藝能界競爭激烈,為求上位不擇手段的風氣,也是導致娛樂新聞走向偏鋒的原因,而且這現象是世界性的,有藝能界的地方,就有這種新聞,日本、美國、英國、法國,那裡沒狗仔隊?

    雜誌以偷拍藝人促銷,已不是第一日,更嚴重的例子以往也發生過,為甚麼今次的反應那麼大呢?

    只要細心留意就知,你會發覺所有聲討都是針對某一集團,但另一出版集團出版同類偷拍雜誌卻沒有被討伐,原因為何?明眼人自然發覺

    結果,所謂反偷拍保私隱運動,變成了一場不入流的大龍鳳

    還記得立法會連夜討論並急忙通過的偷聽條例,在某些議員出儘法寶最終通過後,同一班議員今日卻高呼私隱的重要,真是精神分裂

    偷拍固然不妥,但今次事件,實在讓人看到許多虛偽之徒的口面,一套毫不感動的戲

    那裡有人群,那裡就有攝石人

    但講到是非問題,還是一個選擇問題,你想要 spotlight ?還是想要私隱?

    星期日, 7月 30, 2006

    普選條件在朝不在野

    最近,一個曾引起很大爭議的人,葉劉回歸香港,並發表了一篇聲稱是大學畢業作,關於民主的論文

    論文主要重點,還仍然是那個老調:香港目前未有普選條件

    如果香港目前還未算有普選條件,或許香港就根本不用普選了

    事實上,就算可以在 0708 普選,也已經叫做為時已晚,如果要到 2012 才普選,香港就會萬劫不復

    何解?

    民主是一種相對於專制的決策機制,當一個政府管理失效,就有需要在政制上有所改變,民主制度永遠比專制更有效作出改變,因為專制政府受制於既得利益者的壓力而很難全面照顧大部份人需要,加上專制政權住住缺乏訓練政治人才的條件,因此在專制政權下人民由於對政治的無力感而對政治參與冷感,由於人民的政治參與度低而令政府在制定政策是無法全面評估社會情況,而導致政策失效,政策失效的結果也令社會對政府失去信心,而結果是導致政治狀況越來越無奈

    普選可以解決問題嗎?
    在現有制度失效的情況下,必須迅速改變制度,而普選是可以改變施政的唯一方法

    由於在專權政制下,政府首長並非由通過有廣泛民意支持的方式誕生,例如現任香港特首曾陰權,是臨時受命的,前香港特首董建華,也是在一個八百人的小圈子選舉中誕生,而這些選舉並沒有任何競爭性,候選人可以在全無政綱和競爭之下參與選舉並勝出,這樣選出來的特首,其實並沒有任何政治需要的

    原因是;在這種選舉方式選來來的特首,由於他們在選舉時並不需要有任何政綱,因此所有的政策都是在當選後才制定,住住因而導致他們所推出的政策,是根本沒有社會需要的多餘政策,更甚者是這些政策在沒有全面掌握社會需要的情況下執行,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社會秩序

    而普選不同之處,是由於普選時,候選人必須要提出說服選民投票給自己的政綱,而候選人的競爭對手,以及選民都會對政綱提出質詢,假如候選人在制定政綱時沒有全面評估社會需要,就會在這些辯論和質詢過程中失去優勢而落選,而選民在各種辯論和質詢過程中,就可以選出一個政治理念最合乎各方利益的人出來當政

    所以,從普選出來的當政者,由於一早就掌握了社會情況,並根據社會情況制定了社會政策,的確是比小圈子選舉選出的當政者較能有效執政的

    而普選的條件,是在於目前政府是否有效執政,而不在於市民是否有能力做決定,假如以一個社會中,市民平均水平偏低為理由,而認為社會未有足夠的成熟去實行普選是有邏輯謬誤的,因為假如一個社會的平均水平偏低的話,就不論你有沒有普選,政治質數也同樣不會高。

    相反在沒有普選的情況下,會導致社會對政治的參與度下降,只會更加令社會的政治水平下下降,更加無法發展出公民社會出來

    因此,普選條件從來都不在於社會,而是在於政府,在於當權者

    星期六, 7月 22, 2006

    謬論連篇的反侵權運動

    電視剛播出由港台製作的節目“盜網”,看後實在有不吐不快之感
    此節目謬論連篇,單方面的抹黑互聯網下載,一味推銷其大財閥搶錢主義,看到節目中連一個幼稚園學生,也要為自己的畫的圖畫被抄而有追討版權之意,實感悲哀!

    版權問題並不是一個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他應該需要正面討論,而不是像香港政府這樣單方面抹黑,完全沒有討論之餘地下,將互聯網下載形容為有如精神病一般,是為一種十分可恥的卑鄙行為

    侵權真的是創意障礙?
    非也非也,版權和創意可謂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版權是一種商業霸權,目的是要把市場壟斷,達到獨享成果的目的。而創意則源自人的需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追求更佳的生活質數

    而當版權和創意連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單純是為了迎合市場需要而出現的產品,經過了長久的意識形態訓練,人們習慣了用版權作為壟斷市場的手段,創意變成只為市場而發揮,結果沒有市場支持的概念就得不到支持,例如菏李活的電影工業,便完全由市場主導,電影投資者不會對創意有興趣,於是當某一類題材成功時,其他電影投資者都會爭相開拍相似題材的電影,這些電影稱為主流電影,相對的非主流電影,在沒有投資者投資的情況下被打入冷宮

    早年的香港的音樂工業,靠著出品大量的改編歌謀利,他們把一些外國的音樂,主要從美國、英國、日本的音樂市場中,找一些已經在當地流行的歌曲,然後填上中文歌詞給歌手唱,當時香港有很多流行樂歌手,都是靠唱改編歌而走紅,唱片公司並靠著賣這些唱片而肚滿腸肥,在這種市場主導下,香港本土的音樂創作卻在長期得不支持的情況下,而導致今時今日香港沒有屬於自己地道的流行音樂,也缺乏創作音樂的人才

    由此可見,當版權變成謀利的工具,創意便變成專為市場服務的行屍,創意和版權從來就不掛勾

    版權亦是社會進步的障礙
    美國初立國時,甚麼都沒有,一個國家需要發展,就要有智識,否則只會成為沒有文化的落後部落,但是,需要知識,就需要書本,當時最多英文書本發行的國家是英國,但英國的書十分昂貴,天佑美國,當時並沒有國際版權法例,英國出版商的書只能在英國受版權法保障利益,美國就這樣把大英百科全書盜版了一百多年。
    因為這樣,英國書商開始覺得利益受損,於是和歐洲各國政府在瑞士的波尼爾起草下誕生了一個《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英國,法國,德國等大國家都簽了這份公約,但美國卻拒絕簽署
    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經濟終於發展起來,到了五十年代,美國已經變成了擁有最多版權的國家了,這時美國才開始意識到,是時候要保障自己的版權了,於是起草了一份《國際版權公約》(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在各國政府簽署後,就有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國際版權公約》

    沒有書本就沒有智識,沒有智識國家就沒有發展,從美國的例子可見,版權就是這種發展的障礙

    版權法的原教旨主義
    近年似乎興起了一種叫做 TC (Trusted Computing)的觀念,TC 就是在版權公司面對壟斷局面有機會被打破的情況之下,而興起的東西
    TC (Trusted Computing) 原意是保障小朋友不受不良資訊而影響心智的技術,但落在版權法的原教旨主義者手上,卻變成了限制使用電腦的技術

    最近,有電腦發展商推出了一種叫 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 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用來限制音樂檔,例如MP3,或影片,例如 AVI 的播放次數,及限制只可使用某些機唱播放。

    然而,Yahoo 對發表了對 DRM 的看法:
    “DRM 並不能幫助唱片公司、演藝人士或消費者增值,只是幫助了電腦公司,迫使消費者使用指定的軟件及硬件。”
    相關文章


    有權利就有義務,版權公司除了利用版權謀利,還需要對社會承擔,但現實中,版權法例只給予版權公司權利,版權除了用來壟斷市場之外,似乎看不到任何好處

    版權法無疑是已經過時,但在改革版權法的同時,卻令版權法更加倒退,那將會十分不幸

    法律應該是用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而不是專為某一種人或組織、團體而設,在任何和現今的版權法有衝突和灰色地帶的問題,都應該通過正面的公開討論去得出一致的共識,而不應只為了保障某一種組織或集團的利益,而胡作非為,這都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該做的

    當我們看到,連一個讀幼稚園的小朋友,畫一張畫被人抄,都要去追討賠償時,也許大家都應該要問一問,這是我們需要的理想世界 ?



    更多關於知識產權觀點,相關網站:
  • 知識產權關注小組
  • 星期日, 7月 02, 2006

    沒完沒了的 7.1.,沒完沒了的爭普選

    我實在不明白,講求效率的香港人,為甚麼還可以接受對普選沒有任何進展的每年 7.1 遊行?他們不覺得有沒完沒了的感覺嗎?幾年的 7.1 遊行,不論人數有十幾萬,還是幾萬,香港市民還仍然沒表達出訴求嗎?

    但是幾年的 7.1 遊行後,不論人數有十幾萬,還是幾萬,都沒有政府和市民之間對普選的對話發生過
    每年 7.1 遊行後,只有政府幾句官方回應,不痛也不癢

    市民跟政府對話的情況又如何?
    政府只選擇性地跟政府政團安排的“市民”對話

    至於對爭取普選有訴求的“市民”呢?
    這群“市民”本來為了普選而在立法會選舉中投票選了一班叫做“泛民主派”的議員出來
    民選議員本來有責任為選他們出來的選民說話,和實現他們在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
    而“泛民主派”之所以被稱為“泛民主派”,是因為他們在選舉政綱中承諾,爭取 0708年 普選

    但是每年 7.1 遊行後,他們只會睡在家中等運到
    “市民”出來遊行是白行了嗎?

    為甚麼講求效率的香港人能夠容忍政制發展的緩慢進度?這豈不是和香港人的值價觀相反嗎?
    為甚麼“泛民主派”沒有辦法和政府展開對話?為甚麼政府不和“市民”選出來的議員展開對話?

    還是,“市民”選出來的議員無法說出“市民”想說的?或者“市民”選出來的議員不知道要為“市民”說甚麼話?

    我根本覺得,這些7.1 遊行根本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爭取方式

    幾年的7.1 遊行,香港人對普選的訴求,已經無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遊行多一次來表達

    但是,民意代表“泛民主派”懶懶閒閒,完全沒有抗爭之心,有能力跟政府對話的不說話,想跟政府對話的卻被“泛民主派”阻住無法向政府對話

    講求效率,講求變通的香港人,在政治抗爭的表達上,卻一點效率都沒有,一點變通都不懂,只會向一條死路直衝,還竟有人要向韓農學習,我以為這裡不是香港
    而這種沒完沒了的感覺,開始令我對 7.1 遊行感到煩厭,以及對香港失去了歸屬感

    有怪莫怪,我從來不是甚麼社運人,我也不知道應怎樣去 fight ,還是賺多點錢準備移民去好了

    星期四, 6月 29, 2006

    廣東有個廣東體育台

    由於世界盃的關係,最近開始常看 P2P 電視台,看的電視台一下子多出了許多

    用 P2P 看 ATV 和 TVB 新聞,令我終於見識到大陸是怎樣一播敏感新聞時立即去廣告,又狂抽水賣自己廣告,簡直嘆為觀止 !!

    雖然香港有言論自由,但有時真覺得大陸傳媒比香港傳媒更多元化。

    例如廣東有廣東體育台,為何香港沒有香港體育台 ??

    如果沒有世界盃,也許我根本不知道有廣東體育台,也不會知道國內的傳媒是如此多元化
    單是 CCTV 的頻道,就有十幾個,還有各不同的地方電視台,就單單一個廣東電視台,便已有多個頻道如新聞頻道、體育頻道、公共頻道等,另一個電視台南方電視台也有七個頻道,加上全國電視台 CCTV,廣東的電視台發展實在很多元化

    但是多元化不等如言論自由,至小從廣東播出的 ATV 和 TVB 新聞中把敏感新聞 cut 掉的做法,便剝奪了市民的知情權

    不過令人嘆惜的是香港的電視台雖擁有言論自由,卻自甘放棄言論自由

    這麼多年來,香港的廣播頻道從來沒有拓展過,電視台還是只有四條頻道,電台還是那三個,而一直以來從沒有人爭取開放多幾個頻道

    這令香港的廣播業變成小數人的特權

    本來香港地方細但人口密集,實在很容易發展文娛康體等活動,但問題是廣播頻道被壟斷,在沒有電視頻道協助下,根本無可能發展出持續的文娛康體風氣,足球死火籃球死火甚麼都死火,近幾年連音樂也死火,還是拜電視台被壟斷所致。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曾幾何時,香港足球比賽是香港市民最受歡迎的娛樂,當時轉播球賽的是 TVB
    但後來 ATV 把轉播權買下,於是 TVB 唯有改播英國足球
    而買下香港足球轉播權的 ATV ,卻沒有資源去做足球直播,只能夠在一些重要賽事上做錄播
    結果,在沒有 channel 廣播比賽的情況下,加上 TVB 播的英國足球在香港開始興起,香港本土足球便漸漸沒落

    可見,播放頻道對體育發展的重要性

    廣東電視台、深圳電視台、江蘇電視台、天津電視台、上海電視台...... 等等,全都有一條體育頻道

    在美國,體育頻道的重要性更顯著,體育頻道為體育機構和商品廣告市場帶來極龐大的商機

    英國的電視台更多元化,根據一名居英網友和我說,英國電視台可以曼聯fans有一個台,車路士 fans 有一個台,連流浪和些路迪都各佔一台,色情台近百個,還有同性戀台。而電視台幾年前已開始數碼化,現在已有 HD 廣播,香港實在比英國更有數碼化的條件,無論在硬件和軟件上


    但香港在長年累月被電視台某幾個高層以個人的市場判斷,將文娛康體節目判了死刑,令香港出奇地沒有體育市場,完全病態的香港傳媒發展,結果造成香港人成為不喜歡體育的東亞病夫。

    長期被判死刑的康體節目由於無持續既廣播途徑,無法有效發展,造成人才流失,亦無法培養到好的 Promoter ,就算今時今日突然有人醒覺而大攪康體節目,但由於缺乏人才,結果還是死路一條。

    關注廣播頻道被壟斷,只有開多幾個 channel ,有持續的廣播途徑,才有得發展,這種困境才有機會突破,而受惠的不單單是體育機構。

    只得四條電視廣播頻道,由兩間機構分享,每間電視台獨享兩條頻道,其中一間完全將市場放於大陸,播大陸劇集,大陸廣告,在香港攪大陸電視台,兩條頻道就此報消。
    另一電視台只愛播師奶劇,大部份時間用來播劇集,播了劇集,便無時間播其他節目,還有音樂節目,星期日寧願播電影,體育只有每星期合共三小時,可以怎樣?

    當然,假如電視台太重視體育節目,亦會令其他類型節目失去生存空間,所以講來講去,就是不夠 channel 。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好多人希望爭取多幾一條 channel ,而這些事根本不會在 google search 到,無人知有人在做這樣的事,公眾更加不會關心,而電視台高層高高在上,已和世界脫節,講這些東西他們只當你發 up 風

    另外,雖說要個體育 channel,但就算給你一條 channel 又如何?沒有廣播設施,怎播?
    問 TVB, ATV 租?佢啋你有味!自己攪?幾多錢 ? 誰給?香港一直無公共廣播 channel ,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也是靠 TVB 和 ATV 播,而 TVB 和 ATV 亦不會自己申請多一條 channel,ATV 攪兩條 channel 也有困難,而 TVB 做開山寨王,更加懶得理你

    叫政府攪公共廣播設施?十萬幾個理由說不行,其實講到尾,都是官僚的問題:『而家咪幾好,咪攪咁多野啦!』

    至於 cable TV ,也實在很難寄望,他們設的網絡只供自己使用,你想辦有線電視嗎?自己鋪過線吧!即是如果有十間機構要攪 Cable 電視台,就要鋪十組線,全世界那裡有這樣變態 ???

    而現有的 Cable TV 那二百幾元的月費實在令許多人難以負擔,加上提供不到好的節目,例如最近播的世界盃,Cable TV 高價買下獨家轉播權,可惜沒有好的推廣,正如前文所說,香港沒有好的體育 Promoter,Cable TV 辦不到一個好的足球節目,許多人寧願上網用 P2P 電視看國內的轉播,也不願看 Cable TV, 結果這個高價購入的獨家轉播權並沒有為 Cable TV 帶來甚麼利益

    這實在是很悲哀,香港的電視台已不再能給香港人歸屬感,在長期國內化的節目風格轉向,香港人現在寧願用 P2S 上網看國內的電視台,也不願看香港自己的本土電視台,而且國內電視台甚至已經有 HD, 數碼廣播,但香港電視台的廣播方式還依然沒有改變

    另外體育機構自己又不關心,原因是問慣政府支助,因此不敢得罪政府,否則 cut 我支助我連那一點點發展空間都失去時怎麼辦?

    總之由頭到尾都十分變態,可以做既都有人做過了,現在只有吵吵鬧鬧,大呼要開放頻道,但制度加上長年累月的無結果抗爭,亦令爭取開放頻道這件事變成一個笑話,真的不知還可以怎樣去 fight 了!

    廣東有廣東體育台,香港幾時才有香港體育台 ??

    星期一, 6月 26, 2006

    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

    〔創 2:25〕「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
    3:6-7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喫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


    我覺得奇怪, "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和吃禁果真的有關嗎?
    很多原始部落都是 "赤身露體、並不羞恥",是否他們全是無原罪的人?
    古希臘奧運會的運動員比賽時, 也一樣"赤身露體、並不羞恥",他們都是無原罪嗎 ? 還有天體愛好者,全都是無原罪嗎 ?

    其實正常來說,夫妻二人、赤身露體、是會羞恥的嗎 ?
    即使以最保守的標準來看,如果是非夫妻關係還好說,如果是夫妻關係,竟會因赤身露體,而覺得羞恥,我認為是十分可笑的,亞當和夏娃如果因赤身露體而感到羞恥,那麼他們怎樣生養眾多?人類因赤身露體而感到羞恥,那人類是怎樣承傳的?

    創世紀作者不但沒有科學和歷史知識,似乎連性知識都欠缺

    星期一, 6月 19, 2006

    巴士司機工業行動和傳媒報導

    今日,巴士司機發動了工業行動,表達對公司加薪問題的不滿
    任何爭取自己權益的行動,我都百份之二百支持,事實上巴士公會的確有考慮過公司的經營情況,認為有加薪空間,才去向公司爭取,因此這並不能說是一個不合理的要求

    但是我今天看了很多報紙和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新聞報導,都似乎不太強調這點

    以兩間免費電視台,即 TVB 和 ATV 的廣東話頻道播出的午間新聞為例,報導重點在於巴士司機發動工業行動,對交通做成的影響,以及政府官員,對事件所發表的意見
    800 人的特首曾蔭權表示:巴士公司勞資雙方的糾紛,應心平氣靜解決
    各政府官員的論調亦大致相似,認為巴士司機的工業行動會對社會和市民構成影響,呼籲巴士司機心平氣靜

    但似乎卻沒有官員對巴士公司作出呼籲

    而勞方的立場,卻罕見於報導中,大都是訪問巴士司機,司機的意見都是說:我們只是為自己權益
    另外又訪問了新巴公會發言人,他簡單地說了一句:我們很滿意今日的行動

    關於勞方的立場和爭取自己權益的理據,實在報導得太小,只有一句:我們很滿意今日的行動

    這種報導方式,很容易就讓觀眾覺得:巴士司機工業行動是自私和不合理。觀眾其實很難從報導中全面的去理解事件

    自香港回歸中國後,香港的傳媒變得很偏袒,幾乎是完全為財團和政府服務,有時事評論員,即俗稱“名咀”被逼封咪,電台的時事評論節目越來越跟社會脫節, ATV 播出大量國內電視劇,時事節目也越走越右,立法會議員愛理不理,政客立場搖擺不定,有能力和政府或者大財團對話的卻不說話,而需要跟政府或財團對話的卻沒有機會對話,這種社會氣氛真的很令我感到窒息

    互聯網上有許多另類傳媒,例如一些以時事評論為主的網上電台,Blog 等,也有自稱地下電台的民間電台廣播,但由於經營資源短缺,加上香港欠缺公民社會意識,這些另類媒體總是未能發揮所長

    社會沒有公民意識,人們的出路就只可以成為大財團和政府權力下的奴隸,市民不肯行使自己公民的權利,還學人談甚麼民主理想?

    相關連結:
    香港的另類媒體:
    香港人民廣播電台:http://www.prhk.org/
    Radio 71 七一電台:http://www.radio71.hk/
    香港民間電台:http://citizensradio.org/
    香港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

    其他資料:
    什麼是公民社會?(一)
    什麼是公民社會?(二)
    什麼是公民社會?(三)
    什麼是公民社會?(四)
    什麼是公民社會?(五)

    星期六, 6月 17, 2006

    耶穌史實問題

    最近在討論區有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討論到耶穌的史實問題,其中《鐵證待判》用約瑟福斯來証明耶穌歷史的論述,是耶教徒最喜歡引用的根據

    其實《鐵證待判》用約瑟福斯來証明耶穌歷史性已經不錯,只是沒有說約瑟福斯曾經記述過的耶穌是分別不同的十九個人

    有趣的是每一個耶穌總有一小部份的經歷和福音書吻合,所以拿約瑟福斯來引証福音書中的耶穌是可以做到的,只是沒有說明那是十九個不同的耶穌故事

    我始終認為,由於福音書並非當代作品,而是後人以回憶寫作,所以夾雜了其他傳說和不同信仰的思想也不出奇,這種情況在許多宗教歷史上常常都發生

    “耶穌”最初可能只是代表某一種的概念的符號,就好像“蘇菲”有“智慧”的意思一樣,是一種符號。但後來由於人人有不同的演繹而演變出不同的教派,事實早期主流教派都認為基督只是一個幻影,“幻影說”在當時是很普遍被認同的

    不過當一種主張和另一種主張有衝突時,為了捍衛自己的主張,就有機會發生不理性的鬥爭,“幻影說”在這種社會氣氛下,被政治力量打壓,最終式微

    無論如何,耶穌的史實問題還仍然會討論下去,畢竟要教會重新接受“幻影說”是十分困難的,一個已承傳了千幾年的固有觀念並不會容易歸正,加上耶穌教徒大都是人云亦云之流,若非面對反基的駁斥,也不願拿神學和神學歷史來看一眼

    題外話:
    許多耶穌之中有一個 Yeshu Ben Pandira 105-76 BC, 他是羅馬士兵潘迪拉 (Pandira) 的私生子,他在死前曾大喊 : Eloi, Eloi, Lama Sabachthani ? , 即是 :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我的神”是誰呢 ? Eloi 中 的 El 最初是泛指埃及的神,即使在猶太人文化中有時也會用來作為其他神的稱呼, El 也可組合出不同的意思,但都會和神有關,而 Eloi 是甚麼?聽說是太陽神的假名呢 !!

    參考
    其他歷史上的耶穌:
    http://www2.bbsland.com/newland/messages/220969.html

    星期四, 6月 08, 2006

    最想非禮女藝人之異端審判大狂熱

    電台節目因為舉辦了一個“最想非禮女藝人”的選舉而招來批評,因“最想非禮女藝人選舉”這個概念本身就有鼓勵犯法的嫌疑。無論網上對這個題目的討論中對“非禮”有幾多不同定義,但“非禮”本身是有他在法律上的一個定義的

    但法律不一定是對,法律也有可能會不合時宜的情況,否則不會有公民抗命這種東西出現,來挑戰過時法律或惡法

    但是舉辦“最想非禮女藝人”的選舉,是為了挑戰些甚麼嗎?
    相信發起選舉的人並沒有這種理想,但在網上討論中卻發展出對“非禮”的不同演繹

    但是我其實並非想討論這選舉是否有問題

    早前有一個叫思思日記的 blog ,因為 blog 的作者公開表示女性自慰是沒有問題,並老實表示自己有自慰習慣,因而招來討伐,突然間在網絡上上演了一場歐洲中世紀式的巫婆大審判

    有一個人抱著和大部份人不同的想法,結果被大部份人判了為異端,討伐之聲從四方八面而來,最後這個人也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有錯
    但若這個人堅持己見,抱著雖千萬人吾往已之心,成功了,就變成一個革命家、英雄,失敗了,就變成一個叛亂者、神經病人

    今時今日我們說尊重別人,這尊重背後並沒有指定要尊重男性還是女性,但若果在中世紀的歐洲,要尊重女性如同尊重男性一樣,是匪夷所思的。女人是男人的付屬品,女人太漂亮而令男人為之著迷,是因為女人懂得巫術,女人太獨立自主無法讓男人控制,也是因為女人使用了巫術,這些女人都是巫婆,是魔鬼的同工,要捉去燒

    可是女人還不甘於這樣,即使許多巫婆不斷地被燒死,但女人仍然堅持爭取自己的權利,最後演變出婦解運動、女性主義等東西,女性由爭取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和尊嚴,變成要爭取比男人有更大的生存權利和尊嚴

    有些人的思想還仍然被封存於中世紀的巫婆大審判時代,他們不是害怕自己會被燒死,就是享受找異端出來燒

    其實許多價值觀是經過很長的歷史而被發展出來,這些價值觀的建立,背後可能是許多人付出生命和痛苦換來的

    認為“最想非禮女藝人”的選舉純粹是一種心理上發洩的性幻想,以及連幻想都不容許的兩派人,還仍然會長篇大論,大條道理地說著對方的不是,為了這些問題,互聯網上的討論區還仍然會很熱鬧

    和早前的巴士大叔事件一樣,大家都對於事件有很多意見、想法,長篇大論,大條道理地在討論區發表偉論,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媒體學等等學術理論分析全部都用上了,爽到爆!

    無所謂的,因為我也在做著相同的事,不過太多人云亦云的論調很讓人生厭,還是那句老土的說話:“真理越辯越明”,畢竟這個世界實在有很多問題,還仍然是未解決!未解決!未解決!

    星期二, 5月 30, 2006

    4 - 6 -1 9 8 9

    無論寫幾多字,還比不上影像和聲音那樣直接了當。
    那年所發生過的事,沒有人會忘記:

    轉載自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ukszxLIblY

    星期一, 5月 29, 2006

    魔鬼最懂得推銷和迷惑人心

    早幾日在新聞組的宗教討論中講開魔鬼最懂得推銷和迷惑人心,突然間記起一些事情,「魔鬼最懂得推銷和迷惑人心」這其實是來自安息日會的論調。我記得從前在安息日會時有一樣令我最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教會內有 70% 以上的信徒都熟讀教會歷史,尤其是中世紀的教會史和思想史。因為創教人 ( 創教 ? )“懷愛倫”寫了一本叫《善惡之爭》的書,裡面就是講教會在中世紀怎樣被魔鬼迷惑而一直偏離主道,大部份安息日會教友都會讀過這本書的。所以安息日會的教友看達文西密碼應該不會覺得驚訝,估計他們還會為主流教會被激到生蝦咁跳而捧腹大笑

    不過《善惡之爭》的歷史資料其實寫得十分粗糙,懷愛倫連小說《失落園》裡面關於天使怎樣背叛神而變成撒旦都當成是史前史寫進去,都幾攪笑

    這本書雖然粗糙,但主旨卻很明確。懷愛倫的《善惡之爭》其實就是講教會怎樣被魔鬼迷惑而結果被引導去走了一條遠離神的路,而安息日會又怎樣從之中和魔鬼對抗,引導信徒重新作光作鹽,警惕世人,這就是《善惡之爭》一書的主旨

    其中最常被引用的聖經章節是馬太福音五章十八至十九節、馬可福音 7 章 6-9 節等

    因此安息日會堅持不以花巧的卓頭來傳教,寧願選擇以老老實實的方式傳教,雖然這種傳方式效率極低甚至完全無效,但還是寧願終需乞食,都要堅持忠忠直直

    以我所知,耶証和未世聖徒對於傳教都同樣有這種寧願乞食、也要忠直的堅持,又或許是因為大家都相信聖靈決定論,所以才這麼蕭灑

    在安息日會的讀經班上,各種討論都會被提出,例如對三位一體的懷疑、對聖經正確性的懷疑等,正如《善惡之爭》的主旨,教會因受到魔鬼迷惑而令信仰受到污染,不過潔淨信仰的工作至今還依然沒有完成,安息日會還仍然需要在這方面作事工,因為這也是耶穌救贖計劃的一部份,所以除了某些如守安息日、不吃不潔淨食物等已經有定論的原則外,基本上沒有甚麼不許討論的禁忌

    離開安息日會已經最小十年,但看回很多自己發表關於耶教的文章的立場,想不到現在我還保存著許多安息日會時對主流教會的判斷自己都不知道,尤其一講到“魔鬼最懂得推銷和迷惑人心”。畢竟我還是在某程度上認同安息日會的信仰觀,當然是除了涉及人格化神的部份外

    不過說到尾,整個耶教的信仰體系還是無法給我說服力,只是在討論到耶教時才發現有傾安息日會的立場出現

    星期六, 5月 27, 2006

    破除迷信的耶穌教

    埃及神話故事、希臘神話故事...... 等等,在某個過去的時代,曾經是人的宗教,許多人信仰神話中的人物,但今時今日我們都將這些神話故事視作文藝創作看待

    這很大程度是歸功於耶穌教早期的異端審判,雖然異端審判是十分殘酷和暴戾,但卻的而且確破除了許多迷信,當然同時也破壞了許多古代文明

    不過歷史是很會開玩笑的,耶穌教破除了所有的迷信,然後卻自己壟斷了迷信

    只有耶教才是真宗教、只有耶教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耶教才值得信、或甚至制定法律:只準信耶教

    就好像某些國家,雖然已經發展出以民主為基礎的公民社會,但還依然保存君主立憲,保存一個讓人來敬仰的皇帝,雖然皇帝有名無實

    人們還是依然需要迷信,而耶教以他們的手段,成為迷信的最大代理人,也以成為全球獨家代理為最終目的,甚至要成為所有宗教的獨家代理

    不過,也有另一種推斷的:
    耶穌以耶教破除迷信,然後自己壟斷所有迷信,最後自宮,自己破除自己的迷信,最後全世界進入理性不迷信的寬容世界
    因為耶穌曾經說過那些聲稱跟隨自己的人,都是耶穌所不認識的,並且是作惡的人
    [馬太福音 7:22-24] 當 那 日 必 有 許 多 人 對 我 說 、 主 阿 、 主 阿 、 我 們 不 是 奉 你 的 名 傳 道 、 奉 你 的 名 趕 鬼 、 奉 你 的 名 行 許 多 異 能 麼 。 我 就 明 明 的 告 訴 他 們 說 、 我 從 來 不 認 識 你 們 、 你 們 這 些 作 惡 的 人 、 離 開 我 去 罷 。 所 以 凡 聽 見 我 這 話 就 去 行 的 、 好 比 一 個 聰 明 人 、 把 房 子 蓋 在 磐 石 上 。

    可見耶穌的想法其實也很有破除迷信的意向,他認為那些喜歡把耶穌擺上台,奉耶穌之名這樣那樣的人,其實都是最邪惡之人。他不希望信徒迷信自己,迷信以景仰吹捧耶穌之名為榮,不要日日夜夜都在感謝主( 馬太6:5 ),而是希望信徒能實實在在行他的教導

    但是這個境界,至今還未見有耶教徒能達到

    星期四, 5月 25, 2006

    Heel

    Heel ” 是一個美國職業摔角的術語,在職業摔角表演中,為了營造氣氛,所以摔角手會有分正派和反派兩種角色,Heel 就是指反派,相對於 heel 的叫 Face, 即正派角色

    墨西哥的 Lucha Libre 將這種角色稱為 Rudo 。摔角上的 Heel 通常行為都很卑劣,或者態度很輕蔑,每次出場都會引來全場觀眾喝倒彩,噓聲四起

    不過有時 Heel 這種角色,真的只純粹只是一種角色,正所謂 Love To Hate ,觀眾對 heel 喝倒彩,有時並非真的討厭這個摔角手,而是觀眾就是喜歡對這種角色報以噓聲

    不知有沒有正式統計,但在職業摔角表演中,Heel 的角色比 Face 要多,即使有些 Face 的角色,但在他們最初入行時,其實還是從做 heel 開始的,而 Face 的角色,通常都是小數的

    原因是,Face 的角色很需要有說服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出來當觀眾的英雄偶像的。但另一個原因是,真正飾演 Face 的,其實是觀眾

    一個職業摔角手通常來說,不是被人罵就是被人笑,觀眾就是靠這種對 heel 喝倒彩來發洩他們被壓抑的情緒,職業摔角表演之所以長做長有,正正就是因為他滿足了觀眾的這種需要

    因此 Face 的角色不需要多,一兩個就夠。因為觀眾需要的,是 Heel ,在職業摔角表演中,永遠最能引起話題和討論的,也是 heel

    不只是摔角迷的需要,其實社會上也很需要有 heel

    最近網上流傳一套叫巴士大叔的短片,許多人看完這短片,都對於大叔的野蠻行為感到不滿,於是靠著各種討論、重新剪接影片、配上不同的音樂等,來嘲笑這位大叔

    結果,大叔做了 heel 的角色

    其實,社會很需要有 heel 的角色,八卦雜誌靠醜化藝人來刺激銷量,竟然真的有效改善銷量,這反映我們都很需要有heel 去讓我們發洩

    其實,香港有一個很有天才的 heel ,他曾經是每一個香港人用來發洩的對象,可惜他幾年前引退了,這位 heel 的天才,正就是我們的前特首─“老懵董”啦!

    星期日, 5月 21, 2006

    二手煙等如殺人 ??

    今日坐巴士睇到個 on9 廣告, 話二手煙等如殺人, 叫人支持立法禁煙

    邊個撚屌諗出黎架 ? 香港回歸後真係越來越極權, 乜野攪唔掂都話要立法, 痴孖根 !!!

    其實二手煙對健康的害處,總比氣車廢氣的害處小。氣車廢氣不但對人的健康構成損害,甚至會對自然環境構成損害。這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事,但我可以說開車等如殺人嗎?

    尼古丁對人健康的影響,我認為是有被負面誇大了,一般會損害健康的其實只是些劣等煙草,有吸煙斗或雪加的人應該對煙草質數很清楚,高質的煙草不但對身體無害,甚至有益!

    高卡路里的垃圾食物也會對人的健康損成嚴重損害,同樣可以致命,我們要立例禁零食嗎?

    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尼古丁的確很令人反感,尤其是某些對煙草過敏的人,但這並不表示要以立法來禁止,你可以教育吸煙人士去尊重不吸煙者的免煙自由,但不是剝奪吸煙者的吸煙自由,我自己也是個對尼古丁敏感的人,我也很清楚討厭二手煙的心情,但我也反對以極權去剝奪吸煙者的吸煙自由。

    立例禁煙實在是太極權的做法,無論如何都不應支持

    星期六, 5月 20, 2006

    達文西密碼的回響

    《達文西密碼》已經是一個悶到嘔茄的話題,但嘔茄之餘還有許多有趣的東西可以發掘的

    這本小說本身就十分嘔茄,文字水準不高,作者的資料搜集也做得不專業,故事的反駁處也相當多,電影則還未睇,不能評論

    但值得談的是耶穌教對《達文西密碼》的態度,是瘋狂得可憐,英文有一句很貼切的說:It is Pathetic !
    新教和舊教的反應都很 Pathetic,最可憐的反對理由是以《達文西密碼》為虛構而不值得看,小說、文藝創作,會因為虛構而不值得看?這可算是 詞窮理屈

    不要說甚麼真真假假的東西,故事內那些真那些假的討論已經悶到嘔茄

    《達文西密碼》衝擊著的,除了耶教信仰的固有觀念,更重要的,是挑戰著耶教的解釋信仰權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達文西密碼》,發表不同的意見,公眾對於教會歷史有了另一個角度的理解,大家看到一些耶教教會不會談或不敢談的話題和歷史

    大家都發覺原來自己擁有演繹信仰的權利,這權利原來不是教會獨有的

    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人們對教會的不信任

    但不要將責任推給《達文西密碼》的作者,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會真的還依然有能力作為信仰的權威嗎?

    星期三, 5月 17, 2006

    《達文西密碼》真與假

    老實說,《達文西密碼》真是一個悶到嘔茄的題目,尤其是每次走到書局看見那充斥著的《破解達文西密碼》之類的書,連雲海的電台節目都在大造文章,有關《達文西密碼》的東東確實已經很濫

    其實小說的結局並沒有肯定或否定甚麼,當中的所謂野史根本是由來已久的傳聞,所以整個故事可理解為有一群人相信某些東西,然後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東西而發生的故事

    所以無論故事中所講的資料是否真實歷史,都無損故事的邏輯,教會吶喊助威,實在對這本書的宣傳幫了一個大忙!

    況且,沒有中世紀教會的黑暗時代和教會的神秘作風,也沒有故事內那些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材料。耶穌教教會的發展歷史根本已經很清楚地証明了:“教會也會出錯”,耶穌教若不認真和寬容地面對歷史和不同教義的信仰,日後只會有更多達文西密碼出產

    我一直都說,如果耶教徒對待自己的信仰,有如那些批判《達文西密碼》內容的人那麼嚴謹,耶穌教肯定會變得比現在寬容得多。但耶教徒只堅持從承傳而來的信仰解釋,例如“尼西亞信經”,並否定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甚至認為這些從承傳而來的信仰解釋就是不變的真理,自己還做了真理的獨家代理人,而其他人從各種實質資料中發掘出來的解釋都是不可靠,認為這些人都是無藥可救、迷惑人心的大惡魔。也就是說中世紀的異端審判還依然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耶穌教還承傳著中世紀的野蠻本質

    到底耶教幾時才能學懂寬容地對待不同信仰的可能性呢?

    馬可福音 7 章 6-9 節
    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是離棄 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 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星期三, 5月 10, 2006

    香港之趣

    香港有一條法例,規定市民必須要帶身份証出街。香港雖然被認為是全中國最自由開放的國家,但香港警察會隨意在街上截停市民,然後查身份証,有時還會搜身或搜手袋。
    在香港的街上,無論在那裡都可以找到這些負責查人身份証的警察,警察絕對是香港街景的一部份,假如你想感受極權社會是怎樣限制行動自由,可輕易在香港的街頭看到。

    在香港很難找到街頭文化,假如有人在街頭聚集,會被控非法集會,香港被認為是全中國最自由開放的地方,不過只要超過三十人聚集,就會構成罪行。
    《公安條例》規定:公眾遊行和集會要在一個星期前得到警方的批准。因此,若有人對政府提出不滿,找過議員、找過申訴專員都無用,那就唯有報警。

    香港有完善的法例保障言論自由,不過,香港卻沒有言論自由。因為,電視台和電台都是受發牌制度規管的。沒有牌照的人,單單是擁有廣播器材,就已經犯法。
    不錯,香港還是有言論自由的,只是廣播受規管而己,沒有人說一定要辦電視台和電台才算言論自由吧!出版報刊也一樣能廣泛傳播,但是,出版報刊的成本很高,沒有廣告商支持的話,一本雜誌至小要賣五、六十元一期,誰會買?

    那麼,要找到廣告支持容易嗎?不難的,只要你的雜誌夠多人看,就一定會有人落廣告。但是在這本雜誌夠多人看之前,還是沒有廣告的,辦雜誌的成本,還是需要自己解決。

    在香港似乎很難找到小販,是沒有嗎?不,夠有多,但有一個叫“食環署”的部門,視小販為牛鬼蛇神。因為小販會嚴重損害地產商的利益,不向地產商租鋪而想做生意的人,是十惡不赦的,凡破壞地產商利益者,必遭制裁。

    香港真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有一個電視台叫“亞洲電視”,這個電視台播的廣告,十個有八個廣告上宣傳的產品,都是在香港找不到的。

    香港這個地方,沒有民主,但卻很自由。我們可以選立法會議員,又可以選區議會議會,不過,這些議員到底有甚麼權力,有甚麼責任?其實沒有的,議員這種東西,只不用來令香港市民一嘗投票這種玩意,遊戲而己,沒有人認真的,不過說到底,香港還是叫做有得選舉。

    香港曾經有一個特首叫董建華,幾十萬人上街示威都不能令他倒台,最後因腳痛而辭職,因腳痛而無法處理特首工作的董建華,卻有能力勝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相信只有香港這種土壤,才能孕育出這樣的奇人。

    香港樂趣多,日日有驚喜,試問生活在香港,怎會悶?

    星期六, 5月 06, 2006

    耶穌之死

    其實事情未必如一般人所想,若單憑四福音書的資料來重組耶穌釘十字架的過程,會發現耶穌是極不尋常地被釘十字架的。
    正常來說,釘十字架要釘到變生乾精為止,但耶穌只釘了半天,放下來時還刻意地要確定一根骨頭都沒有折斷,所以,耶穌釘十字架所承受的,未必如一般所認為的痛苦,而且是被“非常特別”的安排。
    我記得以前就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這是一場由比拉多、猶大和耶穌策劃的一場大龍鳳,目的是要捧耶穌為猶太王,趕走希律家。

    摩西之死 ?

    有沒有想過,其實摩西是怎樣死 ? 我聽過一個說法,摩西是被群眾打死的,因為當時跟著摩西的人覺得被摩西騙了出埃及,明明見到迦南又不入,寧願在曠野流浪,有些人忍受不了,就發起叛亂,摩西便因此而被活活打死。
    申命記寫得很有隱喻的: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 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
    約書亞記才最精彩:1:1-2 耶 和 華 的 僕 人 摩 西 死 了 以 後 、 耶 和 華 曉 諭 摩 西 的 幫 手 嫩 的 兒 子 約 書 亞 、 說 、我 的 僕 人 摩 西 死 了 。 現 在 你 要 起 來 、 和 眾 百 姓 過 這 約 但 河 、 往 我 所 要 賜 給 以 色 列 人 的 地 去 。
    然後呢,約書亞就去強搶迦南,這不是很有戲劇性嗎?

    如果對應歷史,先假設真有摩西這個人,第一他不可能是棄嬰,第二法老的宮殿內是有猶太人的,這些猶太人是從被賣去埃及後的約瑟而來的,第三約瑟原本就是迦南人,被賣去埃及,一個好彩做了大官之後,竟然不關心鄉里,從創世紀第 41-50 章來看,約瑟在埃及做官時迦南正在饑荒,但是約瑟卻對自己在迦南的鄉里似乎就不太好,看創世紀第 47 章就知道。

    所以,迦南人應該是十分討厭在埃及的猶太人,所以摩西去到迦南都不敢進入,因為摩西知道自己並不受歡迎,約書亞就不同,一於有殺無賠!

    如果夾硬要和歷史配合,我想就只有這樣解讀。

    星期四, 5月 04, 2006

    “反基”一詞是否有被濫用?

    其實一直都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只是大家已經聽慣“反基”這詞,沒有了感覺。

    睇完《 NG(聖經傳說週) - EP03 末日啟示錄》後,想借題發揮。
    其實,從耶穌宗教的角度看,“反基”指的是應該是一個有組織、集團式的首領,而不是 internet 論壇這些 freelance 游擊隊。
    其次是,“反基”其實也是信神的 ( 雅各書 2:19 ),“反基”是真心相信有神,並立志要和神作對。
    但是在論壇上一般被稱為“反基”的,就算最激烈那種,都是真心“不信”神的,或者最小是相信神,但不認為是聖經或教會所說那個,這並不存在和神作對的情況,因此最多只能被稱為“持不同意見者”,跟“反基”距離甚遠。

    當然以廣義來說,“反基”可以理解為反對基督教,反對教義、反對教會也可以是這個意義上的反基,但這種反基並沒有耶穌宗教上的意義。

    不過,有些 (許多?) 基基為了製造敵我,以自己的主觀去把“持不同意見者”妖魔化成是“反基”,從耶穌宗教的意義來看,似乎沒有根據。

    我看“反基”一詞似有被濫用之嫌。

    星期二, 4月 18, 2006

    解經的循環論證

    最近討論區有耶教徒指循環論證沒有問題,以耶經為原點去引証信仰,是正常不過。
    然而,循環論證並不是一種解經理論,而是一種謬誤,一個人自己說自己是對,是自圓其說,並不是一種客觀肯定,而是一種否定。

    然而,循環論證畢竟是大多數,或甚至說,全部耶教徒所接受的,以經解經,用耶經証明耶經。

    但即使接受以耶經來「循環論證」解經,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因為,「循環論證」解經,是可以得出得多不同的可能性。他可以自己肯定自己,同時又可以自己否定自己。

    主流教派可以用耶經來肯定三位一體,但耶和華見証人用來否定三位一體的也是耶經。

    有人用耶經解釋原罪,又有人用耶經來反對原罪。

    安息日會在耶經中找到支持守安息日的理由,主流教派也在耶經中找到不守安息日的理由。

    基本上,無論你有甚麼立場,都可以用解經技巧,去達到你希望耶經想要的目的。

    所以, 到頭來用耶經還是不能証明耶經,因為始終到最後解釋信仰的,還是看人的立場,而不是看經的內容。

    星期六, 4月 15, 2006

    文化的沒落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音樂,當我們不懂得自己的文學,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我們是誰?
    當穿衣服,要參考法國、日本的潮流,當拍電影要以荷里活的模式為基本,當創作音樂需要從外國音樂吸取靈感,當設計海報要先去買那外國人的廣告選集,當拍電視劇要從日劇、韓戲中拿靈感,甚麼都是以別人的為標準,我們有甚麼?
    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反對民族主義到極,然而一個民族承傳了千幾年,總不是甚麼都沒有吧?為甚麼我們 (連我在內) 會那麼崇洋?為甚麼?

    星期六, 4月 08, 2006

    聖靈邪靈不分

    一般耶教教會所推崇的一套信仰模式,很令人有點聖靈邪靈不分的感覺。

    有些耶教徒從不談信仰內容,永遠只純粹從個人經驗去作為信仰根據,其實是很危險的,這種個人經驗其實亦很難找到根據:『[約翰壹書 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

    通常我喜歡以這節來解釋耶穌不是神,不過如果把這節跟其他提防假基督的章節對應,也反映了聖經同樣不推崇個人經驗,假如神是信實,又怎會以這種不實的方式顯現?既然約翰壹書說沒有人見過神,為甚麼會有人聲稱自己見過神?除了說這些人遇到魔鬼假扮的假基督之外還可以有其他解釋嗎?

    即使要談神秘主義那種精神修煉,雖然也有空想成份,但神秘主義並不是建立於空想上,不同宗教的神秘主義都要求在作精神修煉之前必需要對該信仰的內容有深入了解,才能開始在精神層次上下功夫,否則在完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胡亂去做精神修煉,會很容易走火入魔 (或直接稱為神經失常),不是見甚麼都說是聖靈,就是見甚麼都說邪靈。
    而一般耶教所說那種所謂個人經驗實在可被判斷為一種幻想。

    不過靈恩派很推崇這種個人經驗,因為靈恩派的信仰本來就建立在這種迷信之上。

    靈恩派推崇這種個人經驗甚至去到一種相當盲目的地步,即使所謂的個人經驗是和信仰有明顯衝突,也會毫無懷疑地接受。
    例如有一個傳教節目叫星火飛騰,其中一集有一個這樣的見証,當時人聲稱見到一個上帝、一個耶穌和一個天使同時站在自己兒子的床頭,這個見証明顯和三位一體的主張有衝突,但同樣毫無懷疑地被接受為一種經歷神的見証。
    可見,個人經驗並不能作為信仰的根基,若純以個人經驗去作為信仰根據,只會令人神經失常。

    星期六, 3月 25, 2006

    澳洲金礦

    偶然之下 search 到一篇這樣的文章:澳洲金礦
    故事說的沒錯,但是卻另有一部份沒有說,澳洲有黃金,不等如就屬於你,可以讓你隨便去拿。正如約書亞去取迦南一樣,必需先殺掉迦南的人,這個應許之地才屬於你。這便是所謂的“凡是信了聖經,到祂那裡去的,必能得著永遠的生命”嗎?不過我認為是一種恐怖主義。

    正如澳洲金礦為白人帶來了富裕,是建基於原居民的貧窮上的。
    澳洲的原住民本來過著自由自在的狩獵生活,1893 年,愛爾籣人 Padd Hannan 發現澳洲金礦,澳洲的原住民就變得不一樣,為了發掘金礦,殖民政府對原住民實施高壓政策,把原本居住在金礦的原住民趕走,又在教育、工作、居住地點甚至擇偶結婚,生兒育女等方面,全部都由殖民政府強制安排。政府甚至通過法例,準許白人將原住民的兒女強行帶走,這些小孩被逼和親生父母分開,送住修道院供養,許多原住民為了見自己的兒女而被打死。而那些在修道院供養的小孩並沒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些小孩在修道院接受基督教,結果造成今日的澳洲居住民中基督徒的人數佔了大比例,而承傳原本的澳洲原住民的文化的人數也變成小數。

    雖然後來因為一些社會運動,令原住民得到了他們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但在過往許多對原住民的不公平的政策下,這群原住民根本無法和主流社會的制度接軌,原住民變成社會上最貧窮和造成最多社會問題的一群,另一方面,由於開採黃金而造成還境污染,許多植物以及靠吃植物為生的動物都有毒,結果令原住民亦無法重過以往的狩獵生活。

    一方面無法和現代社會接軌,另一方面又無法以舊日原本的方式生活,原住民幾乎毫無前景可言。而白人則因為做黃金生意而暴富,並且成為澳洲的主宰。

    耶教徒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宗教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小苦難,因為他們只看到應許之地,而忘記了這應許之地是約書亞殺了許多人才得到的。教會只給信徒看到最美好的一面, 而另一面的醜惡卻不讓人看到,結果耶教徒就只永遠見到金礦,不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造成了多少災難。

    “約書亞”便是這種借神之名而進行的摧毀式侵略的代名詞,看看世界上的許多貧窮,就發覺幾乎全部都是因為這種約書亞式的侵略而來。

    星期日, 3月 05, 2006

    American Idol

    今時今日才講 American Idol 似乎很 out ,但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看過 American Idol 這個節目,很大程度是由於 William Hung 和殘酷一叮的關係,以為這只是個胡鬧的無聊節目。

    但近日因為有網友的推介,而看了 seson 5 的其中幾集 American Idol ,看完之後我就發覺,那個叫“殘酷一叮”的 wannebe 根本無法可比,除了舞台、評判席和觀眾席的設計,以及片頭的設計都是照抄外,“殘酷一叮”節目的內容,卻是很不堪。

    American Idol 絕不是殘酷一叮那種胡鬧節目,是一個很認真的偶像競爭比賽,每個參賽者本身都曾經很努力去學習歌唱技巧、表演以及形象,入圍的每一個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而不是那種古靈精怪,又表演魔術、又打功夫,莫名其妙的表演。

    評判也是很有份量,不是殘酷一叮那些幫公司打工的藝員、歌星,而是唱片公司的高層,例如節目的創辦人 Simon Fuller 便是一手發掘 Spice Girls 和 S Club 7 的人,而評判之一的 Simon Cowell 則是 BMG 唱片公司的行政經理,另一評判 Randy Jackson 則是唱片監制,他監制過的唱片包括有 Madonna , C?line Dion 等頂尖歌星,單從評判陣容來看已經份量不輕。

    每一個參加者表演完畢,評判是會有很尖酸刻薄的批評,這是節目的其中一個賣點,但評判並不是嘲弄參加者的那種,而是以很專業的角度,從參加者的歌唱技巧、演出風格、形象、個性等方面作出批評,並提出改善方法,這些意見雖然很尖酸刻薄,但卻是很專業,觀眾在聽評判尖酸刻薄的評語同時,也會學到作為一個歌星偶像所需要的知識,特別在歌唱技巧方面,觀眾可以感受到一個平凡人需要作怎樣的努力,才可以成為一個偶像。

    參賽者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觀眾會看到他們在被批評後所作出的改變和成長,同時觀眾本身也投入一個偶像的成長過程,結果,American Idol 的收視一季比一季好,第五季的 American Idol 依然可以大比數打敗戲劇節目,成為收視冠軍。

    事實上,American Idol 的目的,是很認真的希望發掘人才,例如第一季的冠軍 Kelly Clarkson 在勝出後,真的能夠得到唱片公司的合約於樂壇發展,並且在格林美音樂獎獲得兩個獎杯,絕不兒戲。
    因此節目並不會刻意的去做些醜化參加者的事情,相反節目強調專業,強調參加者會如何努力去改善演出技巧、風格和藝術內涵,令觀眾接受自己,為的,就是要成為 American Idol ( 美國人的偶像 )。

    人們在談論 William Hung 時,都喜歡拿他那句“ i already give my best ”,但是 William Hung 還有另一句很小有人說起:“ I have no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singing ”
    如果一句 give my best 就能取得認同,那麼那些每日去練習、反省自己、改善技巧的其他參賽者,又沒有 give there best 嗎?至小,在其他參賽者當中,就有很多真正去參與歌唱訓練,每天苦練技巧的人。相反,一個根本沒有在歌唱上下過苦功,然後被批評就說一句“ i already give my best ”,卻竟然被吹捧。

    是不是 give my best 就等如天下無敵呢?但是最癲倒的還是 TVB 那個“殘酷一叮”,竟然將這種惡趣發揚光大,還聲稱自己是模仿 American Idol 。

    “雖然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我已經做到最好”,然而另有俗語云:“台上一秒鐘,台下十年功”,但現在卻似乎有人在推崇一種:“台上一秒鐘,I already give my best ”,我看見很多歌星明星,都很深信這種價值觀,台上一秒鐘,勝過台下十年功,這是否我們的電視台 ( 在專營權下僅有的無可選擇 ) 、藝能界希望帶給觀眾的價值觀呢?

    比較接近 American Idol 的 wannebe ,應該算是國內的“超級女聲”,不過我只看過一兩集的超級女聲,但從勝出者如李宇春、何洁、張靚穎等在樂壇的發展來看,超級女聲的確可以和 American Idol 比較,不過 American Idol 除了“女聲”,其實還有“男聲”的,只選女聲不選男聲,有點奇怪。值得一提的是“女聲”勝出的並不是一個標準美女,這反映觀眾其實對歌唱的實力是有一定要求的,不過超級女聲好像和政治拉上了某種關係,導致這個節目可能可一不可再,以後還有沒有“女聲”呢?還是只能有一秒鐘 give my best 的“殘酷一叮”?

    星期四, 3月 02, 2006

    伊斯蘭教的蘇菲派

    神秘主義往往會被視為異端,無論在猶太教或者在基督教,但是在伊斯蘭似乎有另一種光景,雖然伊斯蘭教的蘇菲派還依然是獨立於主流伊斯蘭而發展,但並沒有排除出伊斯蘭信仰的體系,他不但沒有如基督教的神秘主義派系那樣被判為異端打壓,相反許多蘇菲派大師都和正統派有著相當密切的交流以及彼此作信仰上的協調,尤其對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思想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並得到承認。

    伊斯蘭教的蘇菲派其實源遠流長,講他的起源可能有排講,不過他的發揚光大是由安薩裡 ( 1058~1111 拉丁文譯名 Al-gazel ) 開始,在沒有受主流教派干預下不斷成長和發展,其間也出了許多蘇菲派大師和各種不同主張。其中以蘇哈拉瓦迪教團 ( Suhrawardiyah ) 在蘇菲派的思想上貢獻最大。

    蘇哈拉瓦迪 (1153~1191) 主張的“照明學說”認為:真主乃絕對的終極之光,宇宙萬物由不同程度的光和暗結合而成,在沒有光照明的地方,一切皆不存在。若人能獲得光的照明,就能獲得知識和真理,相反則會處於無知和愚昧的處境。
    人的認識過程,就是對人的靈魂照明的過程,而之所以能照明,是由於人的靈魂中具有先天的原型和光明。由於“人世間存在各種引誘和障礙,使人們無法達到對真主的認識,無法返歸真主。因此,人們一方面要揭去塵世生活的污染,擦拭心靈的污點,修煉內心,淨化靈魂,以獲取外來的光照”,人的靈魂借助精神昇華,才能達到與真主合一。

    受了蘇哈拉瓦迪的影響,又出了一個“伊本?阿拉比 (Ibn al-Arabi 1165~1240)”,他主張“存在單一論”,認為真主是一切存在、宇宙萬物的本原,而真主具有顯和隱的兩種形式,當真主由隱的狀態,自顯為現象世界時,現象世界就會按他的原形顯現出來。
    即是說,真主的內在方面是“知識、觀念、想像”。而外在方面,則是認為人或者世界是真主自身的形象的顯現,在真主沒有創造之前,這外在方面都是被隱藏著的,就是說,創造其實是真主的一種自顯,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因此,我們所見的宇宙萬物其實都是虛幻,只有真主是真是實。
    但由於塵世的各種物慾誘惑,令人忘記了這種內在本質,於是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完人”來引導世人,而穆罕默德便是一個“完人”,(從諾斯替主義的立場來說當然還可包括耶穌、佛祖、鎖羅亞斯德等)。

    蘇菲派在伊斯蘭教中雖然也曾受到正統派的挑戰,但就沒有受過壓迫,相反還透過各種交流和協調,對正統派思想構成影響和改變,而且蘇菲派也普遍受到穆斯林的尊敬。不過有趣的是,在蘇菲派中,如果你聲稱自己是蘇菲,則一般認為你是假蘇菲,因為他們認為真蘇菲是不會說自己是蘇菲的。


    一些相關網頁資料:
  • 波斯照明學派對十七世紀中國伊斯蘭漢文著述的影響

  • 安薩裡

  • 伊斯蘭蘇非主義的生、死與愛:
    http://www.nhu.edu.tw/~compare/learning/teacher_art/tyl/tyl_art_02.doc

  • ---
    歡迎參與相關討論:自由派論壇

    星期四, 2月 16, 2006

    伊薩克?萊塞 Issac Lesser (1806~1868)

    在十八世紀之前,美國的猶太社團處於相對封閉的社區,所以美國的猶太人中並沒有甚麼特別特出的猶太學者,連一間猶太學院都沒有,直至 Issac Lesser 的出現,美國的猶太社區才發生改變。

    伊薩克?萊塞 Issac Lesser (1806~1868) 是美國保守派猶太教的先驅,是西伐利亞人 (Westphalia) ,即德國猶太人,1824 年移居美國,定居於維吉尼亞州的 Richmond。

    最初 伊薩克 在美國幫叔父打理生意,同時在當地的猶太教公會辦的學校任牧師。在此期間,他不斷在國內外的雜誌中發表護教文章而聲名大噪。因此於 1830 年委派到費城,擔任一間西班牙裔猶太教公會“以色列人的希望 Mikveh Israel” 為牧師 ( hazzan )。
    在他加入“以色列人的希望”早期,他大力推廣以英語佈道,以及在宗教儀式中使用英語,因而令他成為當代猶太人佈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第一個以英語佈道的猶太教佈道家。

    他於 1843 年創辦全美第一本猶太教雜誌《西方和猶太擁護者 (The Occident and Jewish Advocate) 》並任該雜誌主編,這本雜誌以發表正統猶太教護教文章為主,因而令雜誌迅速成為猶太人生活一部份,並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又於 1845 年促成“美國猶太出版學會 (American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853 年出版英譯版 《 Tanach (塔納赫)》,在這個版本的塔納赫和當時流行使用的 King James 英譯版舊約聖經的分別是在於 King James 內的所有含耶教色彩的文字都消失了,此後,伊薩克的英譯版使成為最權威的英譯版標準塔納赫版本。

    但以英語佈道卻遭到猶太教內很大的反對,教會一直反對以英語作為宗教儀式和佈道,於是 伊薩克 於 1850 年辭去“以色列人的希望”的職務,加入了一個新教會組織“真理之家 ( Beth El Emeth )”並成為拉比。

    伊薩克又於 1867年創辦了保守派的第一所拉比神學院 “邁蒙尼德學院 Maimonides College”,學院成立後一年伊薩克便與世長辭。而學院在成立六年後因資金短缺而停辦,但學院卻為猶太教培訓了大批拉比,這些拉比後來又於美國其他地方成立拉比學院,因而大大改善了美國的猶太教發展。

    伊薩克的信仰是承傳自“撤哈利亞?弗蘭克爾 ( Zacharia Frankel 1801~1857)”的“實証史學派 (Positive Historical School) ”思想,他堅持認為正流派並不像反對者所講那樣頑固地反對進步,但同時又認為正統派不應為迎合改革者的口味,而令猶太教變成一個適應每一歷史階段的萬花筒,因為這會令宗教的根基變得動盪不定。但為了取得和時代同步發展,也不應抗拒採取那些已證明卓有成效的改進措施。

    儘管他反對改革派的理論和實踐,但卻主張建立一個各教派聯合的統一宗教組織,1859 年“美國猶太人代表委員會 (Board of Delegates of American Israelites)” 的成立,就是他與改革派領袖懷斯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JPS 版的塔納赫網上版:
    http://www.mechon-mamre.org/p/pt/pt0.htm

    星期五, 2月 10, 2006

    Lucha Libre

    最近有一部由 Jack Black 主演的電影 Nacho Libre ,根據 filmjerk 資料,電影故事發生於墨西哥,講述由 Jack Black 飾演的 Nacho ,自小被一間墨西哥修道院收養,後來為修道院負責伙頭的年青人,由於靚女修女 Sister Encarnacion 的孤兒院發生財政問題,為了幫修女籌錢,而去參加 Lucha Libre 聯賽,成為 Luchador。

    職摔迷對 Lucha Libre 應該不會感到陌生,Lucha Libre 專指墨西哥職業摔角,這種摔角以飛來飛去的風格為主, 相當受墨西哥人歡迎,較具規模的 Lucha Libre 組織包括有 CMLL 和 AAA,這種摔角比賽入場費便宜,所以每個星期的演出都能吸引許多人,看摔角甚至成為許多墨西哥人生活的一部份,TNA iMPACT! 的六角形擂台,便是抄 AAA 。

    Lucha Libre 是西班牙語,意思是“自由式格鬥”,通常指職業摔角,而墨西哥摔角手則叫做 Luchador。由於 Luchador 相對於美國摔角手身形普遍較細小,Luchadors 為了增強招式的說服力,發展出很多攻擊力強的絕技,例如一 些從高處向對手飛身俯衝的招式,令人相信一個身形細小的摔角手,也有能力和體形較大的摔角手作無差別混合格鬥。這種風格亦對日本摔角影響很大,例如大阪摔角就以這種 Lucha 風格為主。
    Luchadors 有一個最大特式,就是面具,幾乎過半數的 Luchador 也是帶面具上陣,面具的作用,除了用作營造角式性格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有些 Luchadors 純粹業餘上陣,為了不想影響正職而帶面具,所以通常一個 Luchador 成名後,幾乎每一個都會除面具。

    收集 Luchador 面具亦是 Lucha 迷的一種文化,所以每一個 Luchador 都有屬於自己的面具設計,就算一個 Luchador 退休,甚至去世,亦不會有其他 Luchador 用回同一個面具設計,所以每一個面具幾乎係完全等如一個 Luchador 的名字和印記,見面具如見人。

    說回電影,Nacho Libre 主角 Nacho 為了幫孤兒院籌錢而去參加 Lucha Libre 聯賽,套戲的風格屬於攪笑,不過現實中這類故事其實係墨西哥可謂見怪不怪,許多人為不同原因而成為 Luchador 參加 Lucha Libre 聯賽,例如電影中的 Nacho 為了幫孤兒院籌錢而成為 Luchador ,因為墨西哥經濟環境不太理想, Lucha Libre 聯賽又能吸引觀眾,亦是一門賺錢生意,所以參加 Lucha Libre 聯賽成為不小窮人出路,亦有人為改善社區或者政治環境而去參加 Lucha Libre 聯賽,借擂台宣傳自己的政見,甚至有些 Luchador 後來會成為國會議員,又有 Luchador 為環保而參加聯賽,當然亦有為名利,總之甚麼理由都有。

    Lucha Libre 幾乎可以說是墨西哥文化的一部份,有長久的歷史背景,以及獨特的社會地位。

    明珠台在星期六早上亦有一部關於 Lucha Libre 的卡通“ iMucha Lucha! ”,播放時間請自行到 TVB Pearl 的網頁查詢。

    Nacho Libre 官方宣傳網頁:
    http://www.nacholibre.com/

    猶太教神秘主義 -- Kabbalah

    所謂神秘主義,是指“通過體驗獲得對上帝的智識”

    [詩 篇 34:8]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這種“滋味”雖然曾被很多不理性的方式宣示,但無疑這種滋味確是許多宗教中所追求的,特別是猶太教。因此在宗教發展的過程中是必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神秘主義所追求的,並不是一種空想的滋味,而是一種實質的滋味,要有可用的“方法”去達到的。

    而 Kabbalah 便是猶太教的神秘主義中其中一種,Kabbalah 意思是“傳統的教義”,是有記載中最早的一種猶太教神秘主義,大約出現於塔木德時代的前期。
    Kabbalah 是在諾斯替主義影響下影成的一種猶太教的神秘主義(果然又是諾斯替主義的傑作),他放棄了聖經中上帝的人格化概念,改為追求“deus absconditus”,這個字在 Kabbalah 的解釋是“不能用思想認識的東西”,即是一個“隱秘的上帝”。

    但是以個人的內在體驗,是很難去証明出來的,這是神秘主義者向來面對的最大難題,所以 Kabbalah 專注在以非個人的方式去描述這種神秘王國和冥想世界,不希望被理解為迷狂經驗。
    然而他們所提出的方法,無疑又的確是一種達到迷狂的技巧,然而 Kabbalah 的 Master 對於理性是有一種執著,至小在這些迷狂經驗中,他們必需要在形而上的層次達到所需的邏輯要求。

    除了 Kabbalah ,其實還有其他猶太教神秘主義派系,例如 Hasid 和 Merkabah,還有許多。而這些神秘主義所追求的,大都是為解決人最內在的精神需要。

    然而 Kabbalah 現在似乎更像是一種潮流商品,在網上 search Kabbalah 的資料,就發覺 Kabbalah 原來是一門相當賺錢的生意。

    明教的二宗三際(三)

    代表光明的原人被黑暗吞噬,但在黑暗內卻發生了作用,使黑暗偏離了原來目標,即是對光明世界的慾望。
    有另一種意見認為原人並不是被擊敗,他們認為原人的犧牲一種策略,雖然這種策略是被逼,但總算是讓光明世界暫時避開了黑暗的攻擊,並無意中提供了最少征服黑暗的途徑。

    原人被黑暗俘虜後,因在黑暗物質內受到強烈的壓迫而變得麻木,漸漸失去意識,他們變得又聾又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來源。

    光明為了拯救原人,於是進行了第二次的創造,首先是創造了眾光明的朋友,然後眾光明的朋友產生了“偉大的建築師 ( Great Architect )”,偉大的建築師產生了“活靈 ( Living Spiit )”,活靈引出他們的五個兒子前住黑暗的領土去,終於找到淹沒在黑暗裡面的原人。
    活靈大聲召喚,這召喚就好像一把鋒利的劍,把原人的軀體脫去,原人因而得到解脫。

    原人的解放對於明教信徒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他明教的拯救象徵,就好像耶教把耶穌釘十字架作為拯救象徵一樣。耶教以十字架去表達這種象徵,而明教也有一種儀式去代表這種象徵,在明教文獻 Kephalaia 介紹了種象徵:
    『第一只“右手”是當原人要去戰鬥時生命之母伸向他的。
    第二只“右手”是活靈把原人從戰鬥中拉出來是伸向他的。
    按照右手之奧秘形象,人們彼此之間伸出右手。』

    這就是現在流行於全世界,作為表達友好的一種儀式 ── 握手。

    當然我們不能因而認為握手是源自明教,但這個由波斯人流傳出來的儀式,又的確是古代希臘、羅馬、埃及甚至猶太人都沒有的習俗,他們通常以行禮、鞠躬、擁抱、親吻或脫帽致意。
    在耶教的新約聖經加拉太書二章九節中,雅各、磯法、約翰也曾向保羅和巴拿巴介紹這個外邦的禮儀。

    但是,原人的靈魂還仍然失散於物質之中,為了這些失散的部份,不得不創造出宇宙,作為一個機制去分辨出黑暗和光明。

    由於吸收了光明而變得虛弱的黑暗物質,結果導致黑暗物質被活靈征服,於是活靈用黑暗物質的皮膚和殘骨創造了宇宙,由活靈的五個兒子負責維持這個宇宙的秩序,每個兒子分別保護宇宙的一個部份,包括十個天蒼和八個地屋,而黑暗的首魔則被束縛在天蒼,牢牢地釘在那形成天的皮膚上。

    但這並不意味黑暗已經失去他邪惡的力量或行動能量。

    為了將光明和黑暗完全分開,於是造行了第三次創造,這次創造了信使。

    待續

    拜火教的入教與決志

    猶太教論壇討論關於民族宗教的外邦人入教決志,其實,拜火教也同樣有外邦人入教決志的問題,因為拜火教其實也是一個民族宗教。

    然而拜火教的一軛觀,似乎是出於傳統多於是出於信仰要求,因為只要從拜火教的歷史來看拜火教的一軛觀發展,就會很清楚明白。

    在古波斯曾被希臘統治,又在安息王朝被外邦人統治,拜火教的傳播曾經受到很大的打擊,在阿爾達希爾推翻安息王朝建立薩珊王朝後,拜火教才全面復興,而當時他們面對的問題是;怎樣在波斯人中復興和保存波斯文化?
    因此,拜火教的發展重點在於從波斯人中保存波斯文化,而忽略、甚至可說是全沒考慮過向外傳教的問題,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不向外傳教的傳統,並進一步演變成只有巴斯人血統的人才可以成為拜火教徒。

    但是到了後來,在亞拉伯統治後拜火教又一次受到打擊,許多伊朗人在亞拉伯人的政策下改信伊斯蘭教,拜火教信徒的人數急速下降。

    許多因戰亂或者因營商而流落海外的巴斯人,由於無法找到巴斯人配偶,而與外邦人通婚,開始有外邦人信奉拜火教,這令拜火教的一軛觀開始受到衝擊。
    這類巴斯人與非巴斯人的通婚,導致拜火教的外傳,其實這一直都被拜火教禁止的,但由於拜火教信徒人數的急速下降,和在政治上失去力量,所以教會對這種通婚還是得過且過,但一軛問題還依然是困擾著教徒的日常生活,這個問題一直到了 19XX 年才獲得教內的認真討論,但原因不是因為教徒在一軛觀中受苦,而是因為拜火教信徒人數下降,如果再不開放,拜火教有可能漸漸式微甚至消失。

    在拜火教中有兩大派系,一個是伊朗派,另一個是帕爾西派。伊朗派屬於一個保守派系,他們堅持所有宗教場合一定要用波斯語進行,並且在宗教聚會中堅持傳統儀式,包括飲食規定以及程序。在一軛的立場以及非巴斯人入教的問題上,伊朗派是完全無價講的。
    帕爾西派則屬於一個進步的改革派,他們不介意接受現代社會的生活標準,在宗教聚會也會用英語進行,也沒有飲食規定。在一軛的立場上,他們是相當寬容。
    至於在非巴斯人入教的問題上,帕爾西派基本上是開放的,但他們仍然堅持不向外傳教,也不可以向非巴斯人推銷拜火教,只有在非巴斯人自己要求入教,以及不是改信的情況下,才會接受非巴斯人入教。因為拜火教相信除了一些偽信宗教之外,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宗教都是根據天使的安排在出生前已經預備好,所以去改變一個人的信仰,等如違背了上帝的意志,是一種罪惡。
    當然從歷史角度看,這種思想可能反映巴斯人在經歷被統治時期,因被逼改變信仰而作出的一種反叛,但另一方面卻成為巴斯人在其他國家也能保存信仰的原因。

    但是革新的帕爾西派始終屬於拜火教的小數派,對於是否接受非巴斯人入教,以及和非巴斯人通婚的問題上,拜火教中依然存在爭論。

    其實我覺得,在拜火教面對教徒人數日漸下降的情況下,拜火教實在很需要開放的。拜火教在全世界的情況暫時來說並沒有一個較科學計算的確實數據,但由於印度政府的人口普查統計是包括宗教信仰,因此從印度的普查看到,拜火教人數由一九四一年的十一多萬人,到一九九一年下降到只得五萬多人,再這樣下去,這個古老宗教很快會消失。所以接受非巴斯人入教以及作有節制的傳教,應該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根據《伽薩》,瑣羅亞斯德也沒有要求不可向外人傳教,正如前文所述,不外傳是出於傳統多於信仰,所以拜火教應該接受非巴斯人入教,而且以目前拜火教的處境來說,這也必是將來發展的大勢。

    星期四, 2月 09, 2006

    以色列神的稱呼

    以色列神之所以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是由於早期的希伯來人生活在很大程度受了埃及文化所影響,埃及宗教認為,神的名字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知道的,除了法老和祭司外,沒有人可以知道神的名字,否則就會帶來災難,另外某些神的名字假如被人呼喚,這人就會得到該個神的能力。

    所以,一般人會對於神有很多種不同的稱呼。
    至於以色列的神,也有著各種不同的稱呼。

    EL
    El 是源自古代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的閃族神,上古時代的閃族都是以此來對神稱呼的,意思是“具有力量”或“權力”。主要出現在《塔納嚇》的詩句當中。
    El 很多時會和其他詞組合,產生不同的意思。
    EL Ilyon 是“至高的主”
    EL Olam 是“永生的主”
    EL Shaddai 是“全能的主”,這個字主要在《塔納嚇》的《約伯記》中出現。

    Elohim
    是 El 的復數,意為“眾神之長”。Elohim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特指以色列的神,不過有時也會用來指異教的神,是《塔納嚇》中出現最多的稱呼。

    YHWH
    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稱呼,也是最專為指最高神的稱呼,英文的 YHWH 被翻譯為 Lord,即真主或最高主的意思。這個稱呼在公元前三世紀時被還嚴格規定禁止誦讀,此後 YHWH 的讀音便失傳了,自此再沒有人知道這個字的正確發音方式。

    Adonai
    這是從 Adon 變化出來的,意思是“我的主”,這個稱呼的主要作用是在發音上代替 YHWH。即是一看見 YHWH,就會讀成 Adonai 。後來又和 YHWH 合併,變成 Jehovah,即“耶和華”

    Halleluyah
    即“讚美神”

    Memra
    是阿拉米文譯本的《塔納嚇》中對神的稱呼,在這個譯本的《塔古姆》中把所有對神的人格化稱呼都取消,而改用 Memra ,這個名稱有“道”的意思。

    Shekhinah
    這稱呼是希伯來文譯本中對神的非人格化稱呼,意思是“神之榮耀存留大地”,很多時猶太人都會以此稱呼來代替 YHWH 以示對神的尊敬。這個稱呼並沒有出現在《塔納嚇》內,主要是出現於公元後成書的《塔木德》、《米德拉什》和《塔古姆》中。

    由於對神名字的特性,傳統猶太人有一個這樣的規定;在任何希伯來文本中假如出現神的名字,即使損毀了也不可以消毀,而應該收藏起來。
    而這個不直呼神名的習慣,使那些傳統猶太人即使在用英文書寫 God 時,也會寫成 G-d 。

    星期二, 2月 07, 2006

    明教的二宗三際(二)

    由於黑暗物質的進攻迫使光明進行反抗,但是光明並沒有能力去抗爭,因為光明並沒有惡的元素,他完全沒有能力做出任何傷害的事。

    物質在希臘文中是以 Hyle 這個字代表。在明教的文獻中也同樣以這個字來代表物質,不過在明教的神話體系中,這個字並不是以希臘文的哲學層次解讀,而是以神話人物的角色去解讀。因此,黑暗物質的意思,在拜火教中這個黑暗物質就是指惡神安格拉?曼紐 ( Angra Mainyu ),如以耶教的理解黑暗物質則可套用於撒旦,亞拉伯神話中這黑暗物質就是首魔 ( Arch-Devil )。
    但是摩尼並沒有以物質去形容光明,他認為光明是一種不變的寧靜狀態,在塞維魯的佈道文中將光明形容為一種隱藏著的東西,在自足狀態中沒有任何改變的動機,直到黑暗物質的進攻,才逼使光明必需進行改變。

    根據 Jonas Hans 所著的 Gnostic religion 中所引用的明教文獻 Kephalaia :
    神沒有任何的惡可以用於懲戒物質,因為在神的屋子裡沒有任何罪惡的東西。他既沒有燃燒之火可以發出閃電雷嗚,也沒有令人窒息的水可以造成洪水泛濫,也沒有鋒利的鐵以及任何其他的武器,他所擁有的只是光明和高貴的本質,他無法傷害邪惡者。


    因此,光明為了與侵略者進行對抗,就不得不創造一種特殊的造物去代表自己,而這第一次的創造,便是二宗三際中的第一際,即第一個階段。

    光明的第一次創造,便產生了整個體系中的核心──“原人 ( Primal Man, Urmensch )”在拜火教的神話中,這原人又叫做奧爾瑪茲德 ( Ohrmazd )。
    原人創造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光明世界的和平而戰。
    而黑暗,即惡神安格拉也帶了他所創造的五個兒子──煙、燃燒的火、黑暗、灼熱的風和霧,來武裝自己,和原人作戰。
    他們作戰了很長的時間後,黑暗戰勝了原人。於是原人就把自己和他的五個兒子給黑暗和他的五個兒子作為食物,黑暗五子在吞食了光明五子後,光明和黑暗的五個部份便混合起來了。

    原人所代表的五個光輝被黑暗吞食後,黑暗因此而感到滿足,又或者說,是光明五子在黑暗內發生作用,使黑暗的慾望變得遲鈍,犘尼形容為“像在為敵人準備的蛋榚中混入了致命的毒藥”

    事實上,黑暗和光明對於彼此來說都是毒藥,在黑暗因吞噬光明而失去慾望之後,黑暗也停止了對光明的進攻,結束了第一個階段,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中,光明為了拯救原人,於是創造了“活靈”,又用光明和黑暗的混合物創造出宇宙。

    待續

    星期一, 2月 06, 2006

    明教的二宗三際(一)

    (由於明教的倉頡碼比摩尼教的倉頡碼易打,所以以後都會以明教稱呼代替摩尼教。)

    明教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三際論的世界觀主要從基督教塞特派神學和拜火教二元論中演化而來,明教和塞特派一樣都是諾斯替主義信仰,諾斯替主義本身有他的一套定義,但簡單來說諾斯替主義即宗教混合主義,而明教很明顯就有濃厚的諾斯替主義色彩,因為明教教主摩尼創教的意圖明顯是一種“有意識的混合主義”為目的,摩尼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哲學家,因為他深信自己就是一個神智學家和先知,而他的任務是要把東方宗教融合成一個普世教。而明教思想亦成為基督教和拜火教能發展成普世宗教的基本原理。

    關於明教的二宗三際論,大致概念在網上都可以 search 到,反而深入一些的分析卻少見,所以我不打算再講二宗三際論的概念,而直接講二宗三際論的內容,從明教的二宗三際論中,其實有不小和拜火教的世界觀相同之處。

    關於二宗
    二宗所指的,是太初存在的兩個本源,即光明和黑暗,或稱善和惡。
    “本源”在《伽薩 Gatha》中的稱呼為“兩個最初的靈”,明教和拜火教一樣,相信世界是有兩個本源的,和耶教相信世界是一個本源不同,這也是明教被耶教判為異端的原因之一。耶教認為魔鬼也是由神所創造,原本是善的,由於虧缺了善而變成惡,所以惡是出自善,而善是世界的本源。
    但明教卻認為,魔鬼是從黑暗繁殖出來,善和惡都是從先存元素中繁殖出來,這和拜火教所說的“兩個最初的靈”概念一樣。

    光明和黑暗兩個世界本來是沒有關係的並存著,光明從來沒打算挑戰黑暗,也不知道有黑暗的存在,而黑暗也不知道有光明的存在。
    但是黑暗對光明的知覺,便是造成了二元對立的主要原因。而這種知覺,是由黑暗的內在鬥爭開始。

    由於紛爭和苦澀是黑暗組成的部份,所以他們充滿了各種的惡毒,黑暗物質互相吞吃和排擠,互相推撞,終於被擠到光明的邊界,當黑暗物質看到光明之後,被這光輝和奇妙的景象所吸引,這景象令他們驚嘆,也令他們快樂,於是黑暗決定要和光明冥合起來,但由於沒有善的知識,所以他們只能瘋狂地用力戰鬥,為了把光明據為己有。

    光明和黑暗的兩個本源,正是這個世界的“二宗”,而黑暗對光明的進攻,逼使光明進行了三次的創造,明教稱這三次的創造為“三際”,這三次的創造,包括創造了原人去戰鬥,創造了活靈去解救原人,創造了宇宙解救靈魂,創造信使讓宇宙運轉。

    待續

    星期六, 2月 04, 2006

    摩尼教

    摩尼教有有趣之處是,他一方面是拜火教的異端,另一方面又是基督教的異端。
    其實,摩尼教之所以被視為異端,很大程度是由於他的急速發展而造成對原有宗教的威脅所致。事實上,摩尼教不但沒有危害判他為異端的宗教,相反完善了原有宗教的思想。

    例如對於基督教來說,《論三位一體》作者奧古斯丁在未接受基督教之前,便是一個摩尼教信徒,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中可以發現,他用了許多摩尼教中的唯物論和宇宙善惡二元論的既念於《論三位一體》和《論原罪》中,分別只在於奧古斯丁混合了新柏拉圖主義的概念,將摩尼教的二元永恆對立的概念,發展成惡是虧缺善的結果,並可借助神的恩典補救。

    但是在《論三位一體》上,奧古斯丁的想法和拜火教的七位一體想法是相當接近的,都認為神不同位格的靈魂是統一的,其實,如果認真了解奧古斯丁思想,他主張的嚴格來說應該是三位一宗而非三位一體,其實奧古斯丁也沒有談過一體,只是後人將誤解當成奧秘而已。

    不過,在他成為基督徒之後,寫了《外道》和《論摩尼教》等反摩尼教的著作,這實在令我聯想到文革時的馮友蘭批孔。

    關於基督教的不多講了,還是將重點放回拜火教上。

    摩尼教對拜火教的貢獻很大,縱使一些傳統拜火教依然不接受摩尼教屬於拜火教,但摩尼教對拜火教思想實在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於將拜火教從一個形式宗教提升到思想層次。

    摩尼教由摩尼創辦亦因而命名,摩尼自幼便跟父親加入了基督教的曼達派成為教徒,曼達派是當時諾斯替主義的基督教派,在羅馬實行宗教統一政策後被判為異端打壓,摩尼教同樣是受害者。但由於摩尼受了曼達派的影響而認識諾斯替主義,從而發展出一套宗教思想,在十二和廿四歲先後兩次受天使 Tvin 的啟示,從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思想中發展出摩尼教。

    由於摩尼教當時以極速發展,威脅到當時拜火教祭司的利益,祭司向貴族施壓,並對摩尼教進行鎮壓,最後教主摩尼被判入獄,並在獄被折磨至死,據說當時曾慘遭剝皮斬首,將屍體懸掛在城門上,這城門後來被稱為摩尼門。
    摩尼教又曾經傳到羅馬,可惜同樣因為快速發展而受到基督教的逼迫,最後摩尼教在羅馬慢慢式微。

    摩尼教在被壓迫下信徒紛紛走到世界各地,令摩尼教得以廣泛散佈,在阿賽拜疆、小亞細亞、埃及一帶都有摩尼教的發展,但是發展得最興盛的要算是東傳一派的教徒,特別在印度、中國等沿絲路一帶的國家,摩尼教在中國被稱做明教,即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魔教,便是摩尼教。

    而明教原來除了是拜火教和基督教的異端,在傳到中國後還成為了佛教的異端。
    唐玄宗曾下詔:「末摩尼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宣嚴加禁斷。」然後禁止人相信摩尼教。

    關於摩尼教思想,相當有趣而且甚有意思,不過要講有排講,唯有留待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
    摩尼教研究
    http://www.guoxue.com/study/monijiao/mxh_001.htm

    星期四, 2月 02, 2006

    War of the World ( 強戰世紀 )

    電影強戰世紀是史匹堡改篇自 1893 年同名小說的作品,是一部舊瓶新酒的懷舊之作,因小說早於1953 年便已被改篇成電影,因此可以見到史匹保版本中有許多懷舊元素。

    1953 年的 War of the World 電影,是冷戰時期興起的軍備競爭的副產品,這場東西方的世界大戰並非以導彈鎗炮打,而是以意識形態、經濟、文化等效量,當中涉及大量利益和權力。
    東西方的代表又以美國和蘇聯為首,兩國其中一個競爭的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兩陣交鋒的主要戰場便是宣傳。
    美國和蘇聯特別在太空開發上競爭最激烈,當年美國以虛構的星球大戰計劃,使蘇聯不惜投下大量金錢投資發展太空科技,導致蘇聯在經濟上面對沉重壓力。

    而這些太空競賽的副產品,便是一系列的外星人電影。

    外星人襲地球是當時很流行的題材,而 War of the World 是其中一套,然而 War of the World 比較與眾不同之處,是故事的結局。
    在冷戰的背景下,大部份外星人襲地球的電影,故事都是美國人團結起來,把外星人擊走,而 War of the World 唱其反調,人類大敗,地球被外星人佔據。

    對於西方社會來說,這有著重大的寓意,西方社會因基督教思想影響,由古羅馬時代開始,就喜歡侵略其他國家,他們認為自己有神所賜的權力,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於是把其他人的信仰視為迷信,而只有自己才是正信者。
    他們這種精神,令他們喜歡四周圍去征服其他國家,例如西班牙人攻打印加民族,強逼印加人改變信仰,又佔領他們的土地。另外他們又將瑪雅人進行種類清洗,佔領了他們的地方,建立墨西哥。
    又有比利時人入侵非洲,征服後將黑人當做奴隸一樣奴役和買賣。英國人和法國人侵略印度,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等。

    而 War of the World 正是一種唱反調,這些習慣了侵略的基督教國家,今次變成被侵略的民族,而侵略者是火星人。
    1953 年的 War of the World ,這些高等的美國人知道有火星人要來地球時,許多人都很友善地歡迎,他們用儘各種方法,表達對火星人的善意,表達地球人的友善。
    但是火星人的飛碟,一個表情都沒有,就一道激光射出來,那些很努力地表達友善的地球人變成一堆炭灰。

    這就好像西方國家侵略那些愛好和平的民族一樣,當西方人去到非洲的時候,好奇的非洲人,以他們招呼朋友的方法出來歡迎,但來者卻不是為和平而來,他們不但佔據了地方還奴役這些友善的人,把非洲盛產的黃金和鑽石據為己有。

    但在火星人侵略下,今次被佔據和奴役的,變成了這些自大的西方人,其中有一場戲,是一個牧師拿著一本聖經,在念給這些火星人聽,並說道只有追隨耶穌的道才能得救,而火星人的回應,是一道激光。

    至於史匹堡版本的 War of the World ,正是在美國總統布薯在出戰伊拉克進退失據的社會背景下上映的電影。電影中的美國人,要在外星人的霸權下,像難民一樣的離開家園,在這種政治氣氛下拍這樣一部電影,背後的意思,不曰而喻。

    史匹堡曾拍過其他的外星人電影,例如:《第三類接觸》( 1977)及《 ET外星人》( 1982),但是這兩套電影的外星人卻剛剛和 War of the World 相反,相對顯得友善,特別是《 ET外星人》,那樣子醜怪的外星人不但心地善良,更是小朋友的知心。

    這正是西方社會對於別異文化的觀點,在他們眼中,東方文化是落後和不先進,而這些地方的人需要聖經和基督教的救贖,西方人要讓這些落後的民族學懂文明。
    但在史匹堡眼中,這些醜怪的外星人其實心地善良,只是地球人不了解,以為他們邪惡。
    而 War of the World 卻相反地讓美國人一嘗成為落後的、沒有文明的民族的滋味,感受一下被侵略的處境。一系列史匹堡的外星人電影似乎都有一個很一致的訊息;美國人的世界觀太狹隘。

    記得 Tim Burton 也拍過類似題材,例如《火星人玩轉地球》,也是一大班以為火星人友善的地球人,在興高采烈歡迎火星人,努力表達友好時,被以激光回敬。

    邪惡的人被更邪惡的人統治和奴役,這種故事是看得人很爽的,另一套我最喜歡的電影 Planet of the Apes 系列,也表達了相同訊息,高等的人類被低等的猿人統治,明顯是將美國的黑人和白人處境對調,然後大大嘲弄一番!

    很多香港影評以為 War of the World 是講環保問題,當然你可以作此理解,因為我們並沒有他們的社會背景,不會有這些感受,如果我們和史匹堡一樣,是一個幾千年來一直被逼迫的猶太民族其中一人,這種感受會更深刻。

    但是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被西方社會誤解的地方,我們的文化和歷史,也是被西方社會價值主導批判方向。我們不能做故事的作者,我們只能坐著看電影,談論電影,但不能制作我們的電影,也沒有人認為我們有能力去創作我們的電影。

    [拜火教專題] 潔淨和不潔淨

    許多宗教都有潔淨的觀念,不論在衛生層面上的潔淨,還是在精神層面上的潔淨,都有嚴格遵守的規定。因為一個信徒對於宗教的投入程度,往往是反映在這個信徒對潔淨的要求有多高,所以越要求信徒忠於信仰的宗教,其關於潔淨的規定就越繁複。

    拜火教同樣有潔淨和不潔淨的要求。最基本也最常見的,就是在祈禱前的潔淨儀式,拜火教徒在祈禱前,必先要用清水淨面,然後是洗手和洗腳,然後才可以進行祈禱儀式。

    由於善神阿胡拉所創造的世界,原本是一個潔淨的世界,但惡神安格拉卻為這個潔淨的世界帶來骯髒,使許多東西變得不潔淨,因此,信徒要常保持潔淨,以防止被惡神迷惑。這便是拜火教的潔淨儀式中所追求的意義,而潔淨也是構成拜火教各種敬拜儀式的基本元素。

    例如:不可以沾污火(例如不可以用火燒垃圾,不可讓鍋裡的食物掉進火裡)、不可以沾污水(例如不可用別人的杯飲水,不可把骯髒的東西掉到水裡)、不可以沾污土地(例如不可以隨地吐痰)。

    另外,有一些生物是惡神帶來這世界的,所以也是不潔淨,例如;食肉動物、嚼齒動物、蝗虫、黃蜂、螞蟻、蒼蠅、蜘蛛、蜥蝪、青蛙、貓和烏龜。

    拜火教又相信,人死後,寄生在惡神安格拉頸上的屍毒就會變成蒼蠅,從北方的地獄飛來把屍體分解,令死者永遠沾污,也污染接觸過屍體的人。在這個概念下,引伸出任何出自人身體而又沒有生命的東西,都被認為是不潔淨,除屍體外,還有糞便、死皮、頭髮、指甲、唾液、血,都是不潔淨的,所以這些東西都必須要特別處理,例如剪下的頭髮和指甲,要用布小心包好,然後掉到荒地,在地上划三行溝,再念一段經文,然後用土覆蓋後離開。

    至於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接觸到不潔淨的東西,一般都可以當無事發生。但如果有意識下接觸了不潔淨的東西,就可算是一種罪行,需按程度接受鞭打,通常都要被鞭打三下,最高懲罰是要每日鞭打三下,連續 5 至 7 年。

    當然這是在拜火教政教合一時才發生,其實假如沾到不潔淨的東西,是有儀式可以處理的,一般最普通的潔淨只需用水從頭到腳淋一遍就可以,嚴重的便要靠祭司主持潔淨禮,不潔淨的人要先渴下經祭祀的水,作體內潔淨,然後再由祭司負責體外潔淨,總共做三十次。

    至於屍體的潔淨,則涉及葬禮及多種儀式,遲些再講。

    關於拜火教的潔淨和不潔淨,以及令不潔淨變成潔淨的儀式,可參考《阿維斯塔》中的《維期帕拉德 Visparad 》

    星期一, 1月 30, 2006

    [拜火教專題] 拜火

    所謂拜火教,其實嚴格來說,拜的並不是火,而是從火發出來的光,拜火教徒只要有光,都可以拜的,不一定要拜火,因此才興起以太陽神密斯拉為主的分支,密斯拉教雖然也會拜火,但如果在白天,則無需要有火,對著太陽也可以拜的。

    但火始終是一種具體形象,所以火有象徵意義,對古人來說,火和光是同一樣東西,有火就有光,光即是火,所以有了拜火的文化。

    當然,拜火的最主要原因,是波斯神話中的善神阿胡拉,是以火創世的。阿胡拉第一樣創造的,是火,然後以火創造出大氣,再以大氣和火造水,再用水做土壤。火、氣、水、土造成之後,就以這些元素創造塵世間各種生物、事物和現象。所以,拜火教相信火是一切事物的源頭,也形成拜火的信仰。

    當拜火教思想漸漸發展成熟後,拜火的目的,變成對光明的追求,光明代表著活力,是好的,因此也是善的,從拜火的儀式中,表達出對善的追求。

    一般火廟內都是很黑,沒有燈光,火廟中央會有一個火壇,火壇燃燒著熊熊聖火。在黑暗的火廟中凝望著聖火的光芒,默想原本是一片黑暗世界,由一點光明從黑暗中燃起開始,最後演變成了這個世界。

    一般敬拜儀式中,拜火教徒都會一邊看著聖火,一邊念伽薩頌歌,深思頌歌的意義。

    伽薩頌歌是以波斯語頌讀的,由於伽薩頌歌本身是以詩的體裁寫成,字字押韻,單單是照讀,就已經好像唱歌一樣,十分好聽。

    如果從理論上看,其實拜燈膽一樣可以,因為燈膽會發光,中國人的神檯都是以燈膽代替火光。
    問題是,燈膽很難令人聯想起瑣羅亞斯德,只想起愛迪生,而且燈光也很難令人想起光明和黑暗的鬥爭,善惡等東西,只會想起現代工業主義、財團壟斷、李家誠搶錢。
    所以,我還是不建議拜燈膽。

    宗教在現代的角式

    不記得是亞里士多得說還是柏拉圖說:神話不是哲學,但神話是哲學的好朋友
    有時可能因為認知能力的不同,神話的確可以幫助解釋某些概念,在古時十分有效,但是神話講太多,忘記了原意,又會變成迷信。

    然而,隨著人文科學漸漸代替宗教,例如政治理論已經取代宗教在維持社會秩序和倫理的角色,而個人精神又被哲學取代,科技的發展也取代了某些宗教文化如占卜、星相、鍊金術、巫術等。
    那麼,宗教在現代社會,應扮演甚麼角式?

    還是如新紀元運動的占星術士所講,在水瓶座時代,科學會變成宗教?

    你對這個話題有甚麼想法?歡迎在此發表討論:
    http://www.hostmybb.com/php....ealgod

    星期五, 1月 27, 2006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信仰是甚麼?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是甚麼?甚麼都不是。看過許多三位一體的描述、解畫的文章,對於三位佷清楚,但對於一體,根本就從沒解釋過,大部份說的,不是三位一元,就是三位一種,對於怎樣一體,根本從來就沒有任何解釋。

    然而,三位一體信仰,有需要被解釋嗎?我認為根本沒有意義,三位一體只不過是一些幻想的延伸,甚至比最原始的薩滿教文化更沒內涵,薩滿的巫術文化還有敬天敬地敬自然的內涵,而三位一體呢?一點意義都沒有,莫說是根本說不通,就算說得通,知道了也毫無意義,思考這個問題是浪費時間。

    基督教的虛無幻想主義,就好像中世紀的宮殿文化,貴族們因為太過閒暇,於是發明許多沒有意義的禮儀,就好像在細節處瘋狂雕花,看起來華麗,但是毫無用處,花雕得不夠仔細,連觀賞的意義都失去。

    星期四, 1月 26, 2006

    [拜火教專題] 麻伽 ( Magi )

    “麻伽 ( Magi )” 是指拜火教的祭司,這個字在阿維斯塔中是 "Maga",在梵語中稱作摩伽 "Magha",帕拉維語稱為麻古格 "Magog",波斯語中稱作莫格 "Mogh",阿拉伯語中稱作馬古斯 "Maghus" 或 "Majus",在中國的史籍中譯作“穆護”或“麻葛”,而基督教新約聖經則譯作博士 "Wise-men"。

    從各種不同語言的稱呼中可見,“麻伽 ( Magi )” 的活動情況幾乎遍佈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同時也反映出拜火教傳播的幅度。

    不過在希臘人眼中,他們將 麻伽 等同於 巫師,他們認為 麻伽 是會巫術的,所以在早期的希臘史料中,常把 麻伽 形容為一群可怕的人,或者是一些詭計多端,可用錢收賣的騙子。
    這種說法並非沒有根據,特別在薩珊王朝期間,由於政教合一,使 麻伽 得到了權力。麻伽 也變得聲名狼藉,當時的 麻伽 又的確是專為權力而服務。

    即使在薩珊王朝之前, 麻伽 同樣有很大的權力,由於沒有印刷術,瑣羅亞斯德 只能向一部份人傳授拜火教的福音,這些人就有責任向其他人教授拜火教的福音,由於他們是學習拜火教的唯一途徑,漸漸變成祭儀的獨家代理,所有儀式都必須由他們主持,他們變成很多人的導師,地位快速地提升,於是很多人都願意向他們捐獻,漸漸令這群人變成一個特權階層,開始發展出階級制度,這些拜火教導師稱自己做 麻伽 。憑著信徒對火廟的捐獻幾乎富可敵國,加上人民的信任,因而形成在政治上的重大影響力。

    所以 麻伽 在波斯歷史中扮演著一個十分奇特的角色;在朝政腐敗時,他們會變成推翻暴政,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的社會運動家。但是在太平盛世時,他們又會變成勾心鬥角,謀朝纂位的奸臣。

    麻伽 擔當著教育人民的角式,無疑是古代的補習天王,更甚者他們不但熟悉拜火教禮儀,還掌管司法大權,因為 麻伽 熟悉律法,所以火廟就成為訟裁所,麻伽相等於法官。
    唯一可以制約他們的,就是財富。因此,在希臘人眼中的“麻伽”,被形容為“可用錢收賣的騙子”,也不算是偏見。

    [拜火教專題] 拜火教的福音書

    阿維斯塔 ( Avesta ) 的意思,在帕西語中是“知識”或“福音”,在帕拉維語中又可以解作“根基”或“原件”。
    《阿維斯塔》成書於公元前 550 年至公元前 331 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最初的《阿維斯塔》分二十一卷,八百一十五章。按維什塔斯普國王的御旨,以一萬兩千張牛皮紙,用金針寫了一式兩份,由於用金針寫,所以《阿維斯塔》的文字又稱為“金字”。
    《阿維斯塔》主要以“帕拉維語”寫成,“帕拉維語”即 古波斯語,和印度吠陀文獻所用的梵語十分相似。

    兩份的原文《阿維斯塔》中的其中一份,在希臘的阿歷山大東征時連王宮一同被燒毀,另一份被阿歷山大帶回希臘後,把書中關於醫學、天文學和哲學方面的內容翻譯成希臘文後,將原文燒毀。所以《阿維斯塔》的原文已經失傳,只有希臘文的部份譯本。
    因此,對於《阿維斯塔》原文的各種研究在嚴重缺乏史料下,有關《阿維斯塔》的許多背景都是推斷出來的。

    雖然在薩珊王朝被重新修定,修復了大部份《阿維斯塔》,但是在亞拉伯統治時期,又在戰爭和異教逼迫中毀壞了許多,而現存的《阿維斯塔》只有薩珊王朝時的四份之一。

    現存的《阿維斯塔》內容可分為六個部份,分別是:

    《伽薩 Gatha》
    又被稱“瑣羅亞斯德之歌”,是 阿維斯塔 最古老的部份,估計成書於公元前十一世紀。伽薩 的文字採用詩體,加上時代久遠,而且內容以哲理為主,所以要讀懂,即使是專家,還是十分困難。
    關於伽薩的內容,主要在解釋善惡二元的宇宙觀,對於世界的本源、形成和結局的看法,以及從這種二元論發展出來的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意義。

    《亞斯納 Yasna》
    亞斯納 意思是“值得頌讚的”,在遠古碓利安人眼中,“值得頌讚的”即是凡有益的、純善的、永恆的,都是值得頌讚,由於自然界諸神都有著各種優良的道德品格,所以能成為人們信仰和崇拜的對象。而亞斯納的主要內容,便是頌讚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和現象。
    亞斯納有許多神話故事,包括太陽神密斯拉、雨神泰斯特里亞、安娜希塔女神 ...... 等。

    《維期帕拉德 Visparad 》
    維期帕拉德 意思是“所有的首領”。
    凡帶來福利的、有益於生活的、能增加歡樂幸福的善神、善行和善的造物,是相對於招致災禍、破壞生活,給人類帶來痛苦悲傷的惡神、惡行和惡的造物來說,是優秀、傑出和上等的,而 維期帕拉德 便是頌讚這些善神、善行和善的造物。
    由於 維期帕拉德 內有許多對於祭祀用品、禮儀等描述,所以又被稱為“祭儀書”。

    《亞什特 Yasht 》
    亞什特 和 亞斯納 的主旨大致相同,都是以頌讚天神為主,分別是 亞斯納 主要於善神在意義上的頌讚,而 亞什特 則特別是在具體上頌讚比較重要的天神。
    亞什特 是現存的 阿維斯塔 中篇幅最長,也是最生動有趣的部份,他有大量原始神話和在神話基礎上改編而成的雅利安人的帝王英雄傳說,成為拜火教神話體系中的重要部份。

    《萬迪達德 Vandidad 》
    萬迪達德 意思是“趕鬼的方法”,在 瑣羅亞斯德 創立了拜火教後,來自四方八面的原有宗教群起攻之,萬迪達德 這個名稱便是針對這些攻擊拜火教的異教而起。
    現存的萬迪達德共二十二章,其中第 4 至 17 章是主要講教徒應遵循的禮儀和戒律,例如遺反教規應實行的各種懲罰,以及應怎樣處理屍體、怎樣避開不潔之物、怎樣治病和怎樣懺悔和贖罪等,因此可算是《阿維斯塔》的律法書。

    《胡爾達?阿維斯塔 Khordah-Avesta 》
    胡爾達 是“小”的意思,胡爾達?阿維斯塔 的意思,就是精簡版的《阿維斯塔》,原本並不屬於阿維斯塔,而是在薩珊王朝時的修定版,但由於許多《阿維斯塔》原著的失傳,而精簡版的《阿維斯塔》卻又保留了某些已失傳的部份,因而使 胡爾達?阿維斯塔 變得重要。


    阿維斯塔網上版 (英文)
    http://www.avesta.org/

    在 Yahoo 的 瑣羅亞斯德 教分類中還有許多阿維斯塔,有興趣不妨去看看,然後大家一齊研究研究
    http://dir.yahoo.com/Society_and_Culture/..../Zoroastrianism/

    中文的阿維斯塔我暫時找不到網上版,有興趣可考慮這本由國內出版社出版的,還包括作者的導讀,這本是以我所知唯一的中文《阿維斯塔 》:
    http://www.chbook.com.cn/list/detail.asp?PR_id=639962

    星期三, 1月 25, 2006

    [拜火教專題] 七位一體的善神

    拜火教的善神阿胡拉?馬茲達 ( Ahura Mazda ) 是智慧之神,他創造了宇宙和人並維持著世界的秩序,阿胡拉第一樣創造的是火,由火再創造出世界和人,所以拜火教之所以是拜火教,就是這個原因。

    除了善神阿胡拉?馬茲達 ( Ahura Mazda ) 是,另外還有一個惡神安格拉?曼紐 ( Angra Mainyu )或稱阿里曼,阿里曼是破壞之神,他專門與阿胡拉作對。

    善神和惡神,便構成了拜火教的二元對立的世界觀,這種二元對立觀影響了許多宗教和文化。
    但是善和惡兩者並非一種極端表現,而是有層次之分,七位一體阿胡拉,在集合六大天神的各種特質下,表現出善的不同方面,六大天神分別是:

    /代表智慧和善良的動物神 瓦胡馬納 ( Vahumana )
    /代表至誠和聖潔的火神 阿沙?瓦希什特 ( Asha-Vahishta )
    /代表威嚴和仁政的金屬神 赫沙特拉?瓦伊里亞 ( Khshatra-Vairiya )
    /代表謙恭和慈愛的土地女神 斯潘達爾馬茲 ( Spendarmat )
    /代表完美和健康的江河女神 哈爾弗達特( Haurvatat )
    /代表永恆和不朽的植物女神 阿莫爾達德 ( Amordat )

    這六大天神全是由善神阿胡拉所創造的,他們在波斯語中被稱為“阿姆赫拉斯潘丹”,意思是“永生不死的聖者”,也就是指“天神”。
    他們在《阿維斯塔》中經常單獨出現,每個天神都有他們各自的位格,而通過了解六大天神和阿胡拉的共生關係,來認識阿胡拉的各種真、善、美的特質。

    六大天神的構成,分別是由三位陽性神,和三位陰性神組成,動物神、火神、金屬神都屬於男性的神,而土地神、江河神和植物神都是屬於女性的神,男神和女神構成的陰陽觀,不單單是反映善和惡、光明和黑暗的二元對立的道德判斷,而且也是創造世界的元素,以及整個宇宙的規律。

    在拜火教的經典《阿維斯塔》中,有許多讚頌善神阿胡拉的詩歌,而這種對善神的崇拜,並不是在於要求善神去給予自己保佑,或者是要作為阿胡拉的僕人,而是對於“善”的一種追求和嚮往,在《阿維斯塔》中許多頌讚阿胡拉的詩歌中,內容都是以頌讚善神的善性,以及祈求善神讓自己有明辨善惡的能力為主。所以阿胡拉的善,並不是因為他的全能或者甚麼法力,而是在於阿胡拉對尚善的特質和修養。

    但薩珊王朝時期,因政教合一而使拜火教變成權力工具,令拜火教一度被下降至成一種形式宗教。不過在由於雅利安人神話的復興,加上摩尼教的興起,令拜火教尚善的特質,以及瑣羅亞斯德的思想再度被重視,甚至升華到成為一種思想和哲理,遠遠超越了宗教的範圍。

    希臘史學家 希羅多德 (Herodotus 484 BCE- 425 BCE ) 對波斯人宗教的形容,反映拜火教信徒所景仰的是教主瑣羅亞斯德的思想,而神話只著重於寓意:
    波斯人沒有寺廟,也沒有神殿,甚至沒有神像,他們只要走到最高的山上,然後就可以開始敬拜儀式,他們不像我們認為宙斯有一個具體形象,他們認為整個穹蒼就是宙斯。
    ── 希羅多德 《歷史》

    星期二, 1月 24, 2006

    [拜火教專題] 拜火教的「三善」

    拜火教推崇「三善」,三善是指:善思、善言、善行。
    但是,瑣羅亞斯德並無具體地解釋三善的內容,不過從善神阿胡拉的特質,例如:智慧、善良、真誠、純潔、謙恭和仁愛,其實已可作為對善的定義。相反,惡神安哥拉的特質,例如愚昧、邪惡、虛偽、污穢、驕傲和殘暴,則代表惡。
    但是,這都是很概括的歸納,始終沒有具體定義。

    而這正是二元神論的重點,善與惡的永恆鬥爭,其實並非完全壓倒性的,善是惡的反映,惡是善的反映,兩者是從對比中突顯出來,沒有善就不會有惡,沒有惡就不會有善。

    在瑣羅亞斯德的時代,正經歷著道德和價值觀的重構,瑣羅亞斯德批判當時社會的虛偽和暴虐,他從這些批判中發掘出善的精神,而各種有助於推動這些改變的思想,言論和行為,都可屬於三善。
    無獨有偶,當年悉達多也是看到印度人濫用吠陀,造成各種虛偽和暴虐的社會風氣,悉達多對此嚴厲批判,為重構社會道德觀而進行宗教改革,於是創立佛教,使印度進入另一個文明時代。春秋時期的禮壞樂崩,令孔子決心進行道德改革,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和「均以民為體」,重構社會價值觀,開始了中國人的文明。但是在悉達多、孔子之前,瑣羅亞斯德便已經在波斯進行這種改革。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改革不但影響當代社會,而且對後世影響也很大,並成為世世代代道德的標準。

    但善惡的原則,往往是時代和社會經濟、政治的產物。因此,瑣羅亞斯德並沒有具體地解釋善惡的定義,在以三善為基礎、善與惡的鬥爭和批判中明辨是非,從而建立一套會不停地自我完備的道德觀。

    在古代的迷信社會,瑣羅亞斯德想到以天國作為遵守三善的獎賞,當時此概念對於規範人民道德十分有效,因此成為了當時在中亞地區各民族規範道德的手段,猶太教、基督教以至伊斯蘭,也引入了這概念於他們的信仰中,今日許多人說做好事會上天堂,都是始於瑣羅亞斯德的想像力。

    拜火教的思想中心,並不是在於對崇拜權力的迷信,而是在於善惡二元對立鬥爭的思辨精神。當然,善惡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瑣羅亞斯德當然亦有考慮過,因此除善神阿胡拉和惡神安哥拉外,還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雅利安人神話中的各種小神,這些小神代表著不同價值觀,甚至善神阿胡拉本身,也是從六位代表不同意義的天神的七位一體的神,而這些分別代表善惡的小神和七位一體的天神,也會有他們各自的鬥爭,從而反映善和惡之中,也會存在著不同的層次。

    星期六, 1月 21, 2006

    [拜火教專題] 拜火教創辦人 ─ 瑣羅亞斯德

    瑣羅亞斯德 出生於古波斯的斯皮達馬家族,四兄弟中排第三,從七歲開始接受祭司訓練。在他二十歲那年,不顧父母反對,離家出走,四處遊歷,要找尋人生真諦。在雲遊十年後,某天的黎明, 瑣羅亞斯德 在河畔打水,就在他涉水返回時,一個身穿白衣,散發著光芒的天神在他面前顯現,這位天神把 瑣羅亞斯德 帶到 阿胡拉?馬茲達 和眾天神面前,向 瑣羅亞斯德 教授所有拜火教的教義。然後 瑣羅亞斯德 便開始了傳教的工作。

    但作為一個宗教的創教者,這樣的故事似乎不夠神怪,每一個宗教創教人都有一個神奇故事,孔子、悉達多、耶穌、穆罕默德,幾乎每一個的出生,都有一個非一般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瑣羅亞斯德 的故事又怎能如此平凡?

    瑣羅亞斯德 其實來自天國,牛精古舒爾曼由於在人間受儘折磨,被人類欺壓和殘暴,於是向 阿胡拉?馬茲達 求救,阿胡拉就問眾天神:『誰可以消滅人間的暴虐和虛偽,以及給牲畜提供牧場和耕地?』其中一個天神巴赫曼就提議讓熟悉教誨的 瑣羅亞斯德 擔當此任務,但是牛精古舒爾曼似乎對 瑣羅亞斯德 不夠信心,認為 瑣羅亞斯德 太過柔弱,但 瑣羅亞斯德 還仍然接受了這項任務。

    瑣羅亞斯德 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呢?他是從一個處女所生的,但這事情比馬利亞受聖靈感動而生出耶穌復雜幾倍。
    首先, 瑣羅亞斯德 的靈光從第六層天降到弗拉希姆家的祭火台,然後從祭火台進入已經懷孕的弗拉希姆妻子的腹中。數月後,就生了一個女嬰,取名 杜戈達媧,由於 杜戈達媧 的身體內有神的靈,所以在黑夜中散發著閃閃金光,但是弗拉希姆受魔鬼迷惑,以為 杜戈達媧 撞邪,於是把她趕走。
    杜戈達媧 後來到了斯皮達馬家,與猶長之子 普魯薩斯帕 結婚。

    瑣羅亞斯德 的靈光在 杜戈達媧,至於 瑣羅亞斯德 的靈魂,由天神 奧爾迪貝赫什特 和 巴赫曼 安置在聖胡姆草莖內,然後將這 胡姆草 放在一棵參天大樹的頂端。之後,天使引領 普魯薩斯帕 爬到樹上,把這棵 胡姆草 摘下來,拿回家,給妻子 杜戈達媧 收藏起來。

    接著,到 瑣羅亞斯德 的軀體。這個軀體是天神 霍爾達德 和 阿莫爾達德 用水和植物配置而成的。這兩位天使把 瑣羅亞斯德 的軀體分子置於雨點中,降落在大地,滲入土地,生出了草。 普魯薩斯帕 在這些草地上放牧牛群,乳牛吃了這些草後,乳線突然暴漲, 杜戈達媧 於是立即擠出牛奶。
    杜戈達媧 將這些牛奶,和搗碎的 胡姆草 混在一起渴,渴完之後,瑣羅亞斯德 的軀體和靈魂混合起來,他就懷孕了,之後拜火教的先知,瑣羅亞斯德 就降生為人了 。

    瑣羅亞斯德 在世傳教時一直受到重重阻力,傳教的頭十年,只得一個信徒,而且還要是他的表親。於是在他四十二歲那年,決定離鄉別井,去到一個叫 卡維?維絲塔帕斯 的國家,他的傳教終於取得成功,先後使王后 胡陶莎 和王國本人放棄原本的雅利安人信仰,並且在朝野中掌握了權力,改信拜火教的人也隨之增多。
    但是到了安息王朝期間,雅利安人的信仰又再次復興,太陽神密斯拉原本便是從雅利安人信仰而來,不過在拜火教下,所有雅利安人信奉的神全都變成阿胡拉的兒子,於是出現了七位一體之說,而後來的基督教教父也從拜火教七位一體的原理中,發展出三位一體神學。

    但是,拜火教極速發展,卻遭鄰近國家的敵意,新舊宗教之間的鬥爭激烈,而 瑣羅亞斯德 77 歲那年,在這些宗教鬥爭中被一個 土竺祭司 謀殺而死。

    http://www.arcworld.org/databases/zarathustra.gif
    圖:拜火教創辦人 ─ 瑣羅亞斯德 (682 B.C.E. ?551B.C.E.)


    [參考]
    文元琪《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滕磊《西域聖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 人民美術出版社


    相關網站:
  • 瑣羅亞斯德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6212.htm
  • 星期五, 1月 20, 2006

    [拜火教專題] 東方三智者

    基督教的新約聖經中有一個關於拜火教祭司的故事:一個拜火教的高級祭司,從星象得到啟示,去尋找新紀元的救世主。

    新約聖經中,『 [馬太 2 :1] Wise-men from the east came to Jerusalem,』
    Wise-men from the east 一般被理解為 3 kings, 或被稱為東方三博士,到底他們是何方神聖?

    其實,新約聖經從沒說東方來的 Wise-men 是三人,因此,他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一大隊人。

    新約聖經原文的 wise-men ,是 magoi 或 magi, magoi 原本是波斯語,根據希臘史學家 希羅多德 (Herodotus 484 B.C.E.- 425 B.C.E. ) 的解釋,這是一個高級祭司的專稱,而這個專稱又專指在天文學方面權威的祭司,除了占星他們還懂得驅鬼和解夢。

    馬太福音中關於 magoi 的描述,的確發現他們有占星和解夢的能力:
    [馬太 2:2] 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馬太 2:12] 博士因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再加上他們是來自東方,因此幾乎可以肯定,Wise-men from the east 就是指從東方來的拜火教祭司,他們大概是一個祭司加幾個隨從。

    那麼他們找猶太人之王為甚麼?
    若時間是正確,即耶穌出生是在公元前後四至五年,那麼,在當時的波斯,正值是內憂外患的時代,當時正是安息帝國的末期,即是波斯人被安息人佔領的時期,安息人是指帕提亞行省北部的帕奈人,屬於白匈奴的一支。

    安息王朝是一個非常野蠻的帝國,而且十分強大,連羅馬也對他們束手無策。但是,在安息王朝期間,特別是公元前三十年期間,外戰加內亂,王位之爭頻繁,地方割據勢力強大,以及和羅馬長期交戰,生活很不隱定。
    不過在公元前三十一年開始直至一一四年,安息王朝和羅馬簽了和平條約,開始了兩國人民的交住。太陽神密特拉教便是在這個時候傳入羅馬,並迅速成為羅馬主要宗教。

    所以在這個時期有波斯祭司到耶路撒冷並不足為奇,但是波斯祭司為甚麼要找耶穌?

    根據占星理論,每二千年是一個星座紀元,而當時正值是白羊座時代進入雙子座時代的交替,相信占星的波斯祭司自然認為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而波斯祭司所見的星,正是兩個時代交替的關鍵,根據美國陸格大學天文學家麥可莫納教授 (Prof. Michael Moinar) 用電腦程式推算,這顆星出現於公元前六年的 4 月 17 日。
    在這段時間,安息東部一個叫貴霜帝國掘起,而且與羅馬常有聯系,是安息帝國的一大威脅。
    因而可以估計,波斯祭司到耶路撒冷的目的,一方面出於占星異象,另一方面是希望勾結羅馬軍隊。

    因為祭司從占星異象相信,新時代會有新的秩序,安息王國應該是滅亡的時候,波斯人應該到了推翻安息人統治,建立自己王朝的時候,加上貴霜帝國掘起,他們希望巴結到羅馬的軍事力量,推翻安息帝國,而從星象看,新王會在耶路撒冷找到。

    而這正構成了一個有趣的處境,因為,當時在耶路撒冷的希律王也正面對著一個被推翻的處境,聽到波斯祭司說要來找新王,一個患了妄想症以及面對著宮殿鬥爭的希律王會怎樣想?當然是神經更加失常!

    然而,耶穌是不是他們要找的新王?當然不是,一來耶穌最後並沒有成為猶太王,他只是以自稱猶太王之罪名而被判處死,和他已當上猶太王是兩回事。二來耶穌也不是後來的推翻安息王朝的阿爾達希爾,因為阿爾達希爾是在公元 224 年將安息帝國挫敗,無論怎樣推算,都算不出阿爾達希爾就是耶穌。
    然而,當時在羅馬活躍的波斯祭司,肯定並非只此一人/隊,相信占星的波斯祭司也肯定除了耶穌,還找過其他疑是新王的人,加上當時安息帝國內土地割據,附屬小王國的祭司也應該看到相同的星象,因此應該還有其他祭司在找他們認為是的王。

    因此我認為,聖經新約中的這個故事,其實只在反映當時兩國的政治形勢,多於是一個新王的預言。


    圖:穿著波斯祭司服飾的東方三智者,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巴薩札 (Balthasar), 墨齊奧(Melchior) 和 蓋斯柏 ( Gaspar ),這幅畫是六世紀時期羅馬的作品。


    參考:
    Mark Rose, "The Three Kings & the Star": the Cologne reliquary and the BBC popular documentary
    http://www.archaeology.org/online/reviews/threekings/
    王新中, 冀開運《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 -- 商務印書館

    星期四, 1月 19, 2006

    [拜火教專題] 太陽神密特拉

    拜火教除了拜火,還信奉日月星辰,其中太陽神密特拉是最引人興趣,因為全世界許多人都會在每年十二月廿五日慶祝太陽神密特拉生日,雖然當中有些人以為這日是慶祝耶穌生日,也有些人以為這是聖誕老人派禮物的日子,但這日原本是從密特拉教慶祝太陽神密特拉生日開始的。

    拜火教的善神阿胡拉?馬茲達 ( Ahura Mazda ) 與惡神安格拉?曼紐 ( Angra Mainyu )大戰時,有一個副將叫密特拉(Mithra),他是阿胡拉從處女所生的兒子,他生在聖泉旁的一棵樹下,生時手執火炬,身佩大刀,為大地之子。常和沃水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共同受祀。

    首次有書面提到密斯拉的時間可追溯到西元前1400年。太陽神密特拉是一個戰爭之神,同時代表公義,負責保護正直的人以及懲罰心術不正者。密特拉 (Mithras)在拉丁文中有「至聖的約定」的意思,所以他也是一個代表契約的神。

    密特拉在拜火教中也是最受歡迎的小神,由於太受歡迎,在帕提亞帝國時代還取代了阿胡拉成為主神,後來由於有人發起復興阿胡拉運動,密特拉就從拜火教中分裂出來變成密特拉教,並且急速發展,在傳到羅馬後還成為了羅馬的主要宗教,在羅馬到處都可以找到密特拉廟。

    密特拉教有一個殺公牛獻祭的儀式,這儀式有一個典故:
    密斯拉在阿胡拉.瑪茲達的命令下,將初生的牛犢供為祭牲,當密特拉殺死這隻牛的時候,牛血澆灌了草木,牛犢的身體神奇的迸發出麥子、葡萄、動物與所有其他美善的東西。這件事跡成為密斯拉教宰牛以求五穀豐登之儀式的原型。
    密斯拉教相信,人的不朽靈魂雖陷在人的身體中,但仍可以克服死亡、通過眾行星的七層天,而返回在天堂中的根源。

    http://perso.wanadoo.fr/spqr/Images/mithra.jpg
    圖:密特拉殺牛


    參考:
    http://www.vetssweatshop.net/dogma.htm
    http://www.truthbeknown.com/mithra.htm

    星期二, 1月 17, 2006

    [拜火教專題] 拜火教與政治

    拜火教其實是一種極端的宗教主義思想,他有一套政教合一的政治觀,是同時期歐亞地區最有系統的政教合一體系,而這種政治觀也影響了後期的基督教和伊斯蘭。

    224 年阿爾達希爾統一波斯,建立薩珊王朝,阿爾達希爾用來管冶帝國的手段,便是宗教。

    拜火教是當時波斯最盛行的宗教,拜火教代表了的波斯人的文明和精神。所以阿爾達希爾任用當時最精通拜火教教義的高級祭司“司坦薩爾”,從全國收集各地的拜火教經文,重新制定拜火教經典《阿維陀斯》和《波斯古卷》,統一教義,及廣建拜火教祠堂,並將拜火教立為波斯國教。

    在當時來說,阿爾達希爾的政策是很劃時代的,很小國家會把宗教立為國教,國教這種東西實在是極具創意之作。雖然很多人以為古以色列是以猶太教為國教,但許多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都顯示古以色列王國的人民是多神崇拜的,是到了以色列亡國後一神教才真正有系統地發展。在印度,甚至中國,在那個時代之前都沒有國教這種東西,雖然有許多民族也是政教合一,例如把族長或者是國家的元首理解為神或者神的兒子,但把一個宗教有系統地立為國教,始終是阿爾達希爾的創舉。

    阿爾達希爾在教導兒子沙普爾時說:『你要知道宗教和王權是兩兄弟,宗教是王權的基礎,而王權保護宗教。王權無宗教必崩潰,宗教沒王權保護也必沒落。』

    阿爾達希爾又創立了“王之聖火”紀年制度,每一個新王登位,就會在最大的一間拜火教祠堂燃起聖火,聖火會保持不滅,直至該王去世,代表王權和宗教真正掛勾。

    除了阿爾達希爾的創見,高級祭司卡迪爾也是功不可沒,他在組織國家教會、建立教會的人事階級制度等貢獻最大。卡迪爾一生服務過 7 個波斯國王,是最德高望重的祭司。
    祭司的權力很大,他們掌握了國家的文化、教育和司法大權,有時甚至比國家的行政官員擁有更大權。教會的財力也十分雄厚,全國的信徒都會向教會捐獻,由金錢、土地甚至奴隸都源源不絕地捐獻,以致教會擁有強大的權力實力,在沙普爾死後,教會甚至有權橾控王位的承繼,喜歡立進就立誰,喜歡廢誰就廢誰。

    拜火教文化的影響很大,例如羅馬的君士坦丁在統一東羅馬,建立了拜占庭帝國後,也參考阿爾達希爾的方式,為帝國立一個國教,君士坦丁選擇了基督教,不過他似乎太沒創意,他幾乎將整套拜火教系統照搬,從教會制度、人事階級制度,甚至宗教儀式,都是從拜火教一成不變地照搬的,可見阿爾達希爾的政教合一是很有系統和先進。不過拜占庭後來的教父也一樣很有創意,他們發展了一套異端審判系統,將極權發揮到最高境界。
    另外,穆罕默德在統一亞拉伯半島後,也參考了阿爾達希爾的方式,把伊斯蘭教立為國教,不過穆罕默德比較有創意,由於受了希臘哲學的影響,所以他懂得按亞拉伯的實際情況,而發展了一套專為伊斯蘭文化和亞拉伯人生活環境而設計的政治制度。

    這些都是拜火教文化的影響。

    參考:
    王新中, 冀開運《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 -- 商務印書館
    文元琪《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星期日, 1月 15, 2006

    [拜火教專題] 巴斯人

    巴斯 (Parsees) 即是指拜火教徒,拜火教在南北朝時代已經傳入中國,當時許多胡人也是信拜火教的,其實胡人的“胡”本來就是波斯語,由此可知胡人當中其實有許多巴斯人。在唐朝時甚至有許多祆祠供巴斯人祈福,但祆教在宋朝以後漸漸式微。

    然而在許多文獻中仍然可以找到巴斯人在中國活躍的蹤跡,特別在清朝廣州口岸,有許多巴斯人。
    當時的巴斯人在廣州口岸活躍於商業活動中,清人對巴斯有許多不同的稱呼,除了巴斯,還有八思、叭史、巴社、包社、巴西。另外又有些人從巴斯人的外表,把他們稱為白頭人、白頭夷、白頭鬼等,當時清人對巴斯人的認識僅限於商業活動,並沒有文化交流,所以很多人對巴斯人其實都不太了解。

    鴉片戰爭後,巴斯人也有在香港定居,他們主要是做販賣鴉片的生意,所以在香港的巴斯人其實都是效富裕的,後來由於香港要回歸共和國,大部份巴斯人已移民了。

    香港摩地道的摩地,律敦治醫院的律敦治,他們都是在香港的巴斯人。

    所以,不要以為香港好像和拜火教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在香港其實還是可以找到拜火教的蹤跡的。

    星期日, 1月 08, 2006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

    最近在讀一本書叫《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看完真不知好嬲定好笑,好笑是那些十字軍實在低 B ,好嬲是那些是真人真事。
    對於喜歡歷史的人來說,都應該明白歷史是要多角度看的,一直以來關於十字軍東征的歷史,都是從歐洲人的觀點看,所以,《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應該很合喜歡歷史的人口味。

    大家猜猜十字軍最喜歡吃甚麼肉?(答案在下面)

    節錄 ( P.S. 阿拉伯人中並沒有十字軍這個名,怹們稱十字軍做法籣克人的 ) :

    『有一天我在台比利亞 (Tiberiade) 時,剛好法籣克人慶祝節日。武士們從城裡準備出來騎馬比武,他們帶了兩個老太婆,命兩人站在操場一邊,另一邊大石上吊著一頭豬。武士們弄了一個競走比賽,兩個老太婆邊走邊有武士檔著她們的路,看兩個老太婆誰跑得快。比賽開始後,兩個老太婆跌跌撞撞,每爬起一次台上的人就爆笑,最後跑贏那個老太婆獲得一頭豬作獎賞。』

    『一個大木桶裡裝滿了水,嫌犯是個年輕人,五花大綁從空中垂下來。法籣克人認為他如果沒有罪,則他會沈入水底,待會把他拉上來就可以。但如果他有罪,他將會浮而不沈。酷刑開始,可憐的年輕人拼命想沈入底但是不行,結果他必須接受制裁。願真主詛咒這群該死的劊子手!他們用燒紅了的錐子刺瞎了年輕人的雙眼。』

    『一天,穆奈伊特拉,黎巴嫩山城的法籣克總督寫信給我的蘇丹叔叔─沙札的頭人,叫他趕快派個醫生來。我叔叔選了一個醫生叫泰皮特,他是個基督徒。他才去了幾天便回來,我們都覺得奇怪,問他為甚麼那麼快就醫好病人, 泰皮特回答說:
    他們要我去看一個武士,腿上化膿,還有一個婦人得了肺癆。對於武士我給他上了藥,膿出來了,情況有所改善,至於婦人,我給他開了藥等她慢慢恢復健康。這時一個法籣克醫生走來阻止我看診說:「這小子一點也不懂得醫術。」接著問那武士:「你做個決定,是要作一條腿的活人還是要作兩條腿的全屍?」那武士說要做活人,法籣克醫生說:「那好辦,找個強壯武士,帶一把斧頭來。」醫生把病人的腿架起來,告訴喚來的武士:「就一斧,要乾淨俐落。」我們眼睜睜的看著那武士一斧砍下去,但是力度不足,再補一砍,骨髓噴淺而出,病人當場氣絕身亡。擺平第一個之後,接著法籣克醫生去看那婦人,他說:「這婦人頭上有魔,魔鬼附上了她,必須把頭髮剃掉。」婦人剃頭之後,接著是藥膳,吃的是大蒜和芥菜,結果病情愈加惡化,醫生又說:「魔鬼一定已進入了頭。」他拿了一把剃刀,在婦人頭殼上切了一個十字,頭骨都露了出來,醫生居然還在上面塗鹽,結果婦人一命嗚呼。我問他:「你還需要我嗎?」他答沒必要,我就回來了。此趟我是見識到法籣克人的醫術大觀。』

    以下是法籣克史學家肯恩對他們在瑪拉 (即現在的敘利亞) 屠城的所見所聞:
    『在瑪拉,我們的戰土把異教徒的成人扔進鍋子裡煮;孩童則用鐵叉串著燒烤。』
    法籣克士兵是否因為饑餓而吃人呢?
    『我們的士兵不但不怕吃突厥人和撒拉遜人 ( 即阿拉伯人 ) 的屍體,他們連狗都敢吃!』

    一名瑪拉詩人這樣形容被法籣克人屠城的心情:
    『我們不知這是野獸的獵場還是自己的家園,我生來的土地啊!』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 Les croisades vnes par les Arabes 》作者:阿敏?馬洛夫Amin Maalouf
    出版:河中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