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02, 2006

War of the World ( 強戰世紀 )

電影強戰世紀是史匹堡改篇自 1893 年同名小說的作品,是一部舊瓶新酒的懷舊之作,因小說早於1953 年便已被改篇成電影,因此可以見到史匹保版本中有許多懷舊元素。

1953 年的 War of the World 電影,是冷戰時期興起的軍備競爭的副產品,這場東西方的世界大戰並非以導彈鎗炮打,而是以意識形態、經濟、文化等效量,當中涉及大量利益和權力。
東西方的代表又以美國和蘇聯為首,兩國其中一個競爭的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兩陣交鋒的主要戰場便是宣傳。
美國和蘇聯特別在太空開發上競爭最激烈,當年美國以虛構的星球大戰計劃,使蘇聯不惜投下大量金錢投資發展太空科技,導致蘇聯在經濟上面對沉重壓力。

而這些太空競賽的副產品,便是一系列的外星人電影。

外星人襲地球是當時很流行的題材,而 War of the World 是其中一套,然而 War of the World 比較與眾不同之處,是故事的結局。
在冷戰的背景下,大部份外星人襲地球的電影,故事都是美國人團結起來,把外星人擊走,而 War of the World 唱其反調,人類大敗,地球被外星人佔據。

對於西方社會來說,這有著重大的寓意,西方社會因基督教思想影響,由古羅馬時代開始,就喜歡侵略其他國家,他們認為自己有神所賜的權力,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於是把其他人的信仰視為迷信,而只有自己才是正信者。
他們這種精神,令他們喜歡四周圍去征服其他國家,例如西班牙人攻打印加民族,強逼印加人改變信仰,又佔領他們的土地。另外他們又將瑪雅人進行種類清洗,佔領了他們的地方,建立墨西哥。
又有比利時人入侵非洲,征服後將黑人當做奴隸一樣奴役和買賣。英國人和法國人侵略印度,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等。

而 War of the World 正是一種唱反調,這些習慣了侵略的基督教國家,今次變成被侵略的民族,而侵略者是火星人。
1953 年的 War of the World ,這些高等的美國人知道有火星人要來地球時,許多人都很友善地歡迎,他們用儘各種方法,表達對火星人的善意,表達地球人的友善。
但是火星人的飛碟,一個表情都沒有,就一道激光射出來,那些很努力地表達友善的地球人變成一堆炭灰。

這就好像西方國家侵略那些愛好和平的民族一樣,當西方人去到非洲的時候,好奇的非洲人,以他們招呼朋友的方法出來歡迎,但來者卻不是為和平而來,他們不但佔據了地方還奴役這些友善的人,把非洲盛產的黃金和鑽石據為己有。

但在火星人侵略下,今次被佔據和奴役的,變成了這些自大的西方人,其中有一場戲,是一個牧師拿著一本聖經,在念給這些火星人聽,並說道只有追隨耶穌的道才能得救,而火星人的回應,是一道激光。

至於史匹堡版本的 War of the World ,正是在美國總統布薯在出戰伊拉克進退失據的社會背景下上映的電影。電影中的美國人,要在外星人的霸權下,像難民一樣的離開家園,在這種政治氣氛下拍這樣一部電影,背後的意思,不曰而喻。

史匹堡曾拍過其他的外星人電影,例如:《第三類接觸》( 1977)及《 ET外星人》( 1982),但是這兩套電影的外星人卻剛剛和 War of the World 相反,相對顯得友善,特別是《 ET外星人》,那樣子醜怪的外星人不但心地善良,更是小朋友的知心。

這正是西方社會對於別異文化的觀點,在他們眼中,東方文化是落後和不先進,而這些地方的人需要聖經和基督教的救贖,西方人要讓這些落後的民族學懂文明。
但在史匹堡眼中,這些醜怪的外星人其實心地善良,只是地球人不了解,以為他們邪惡。
而 War of the World 卻相反地讓美國人一嘗成為落後的、沒有文明的民族的滋味,感受一下被侵略的處境。一系列史匹堡的外星人電影似乎都有一個很一致的訊息;美國人的世界觀太狹隘。

記得 Tim Burton 也拍過類似題材,例如《火星人玩轉地球》,也是一大班以為火星人友善的地球人,在興高采烈歡迎火星人,努力表達友好時,被以激光回敬。

邪惡的人被更邪惡的人統治和奴役,這種故事是看得人很爽的,另一套我最喜歡的電影 Planet of the Apes 系列,也表達了相同訊息,高等的人類被低等的猿人統治,明顯是將美國的黑人和白人處境對調,然後大大嘲弄一番!

很多香港影評以為 War of the World 是講環保問題,當然你可以作此理解,因為我們並沒有他們的社會背景,不會有這些感受,如果我們和史匹堡一樣,是一個幾千年來一直被逼迫的猶太民族其中一人,這種感受會更深刻。

但是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被西方社會誤解的地方,我們的文化和歷史,也是被西方社會價值主導批判方向。我們不能做故事的作者,我們只能坐著看電影,談論電影,但不能制作我們的電影,也沒有人認為我們有能力去創作我們的電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