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0, 2005

無遮大會

[舊文重貼]
西藏僧人學佛的過程中,有一樣很有趣的東西,叫辯經考試。
辯經考試在春秋兩季進行,考試場地設在全會苑的樹林內,由主持高僧出辯論題,僧人兩人一組,一問一答。提問者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答辯者竭盡所能地展現自己的口才和學識來回答;提問者千方百計挑毛病,鑽牛角尖,答辯者如能巧妙應付,眾人便發出歡呼;如果辭窮理屈還不肯服輸,大家便起哄嘲笑。考試不及格的,取消學位資格,只能當一般的喇嘛,做些服勞務的差使。

其實,這種辯經文化,並非西藏獨有。
唐代僧人玄奘曾西行求法,在印度那爛陀寺,與當地僧人辯論,當地僧人拜服其才智,因此玄奘在當地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從玄奘參與的這種「無遮大會」可見,辯論其實是佛教的一種文化。
但是,這種「法義辨正無遮大會」,現在好像買小見小,反而灌頂大會卻常常舉行,是否反映現在學佛的人都不關心「法義」呢?

這種佛學辯論,除了「無遮大會」,還有「有遮大會」,有遮是指限定之人方可上台論義辨正,無遮則是不限制上台論義者之身份,任何人皆可上台辨正。

佛教本不應高不可攀,任何人不論佛法高低都應該可以參與,這正是「無遮」的精神所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