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31, 2005

耶神與亞舍拉女神的二三事

有天當耶神和亞舍拉女神偷情時,被狗仔隊撞破,當被亞舍拉女神的老公巴力神質問時,耶神就隨便說了一個虛構的撒但出來為自己脫罪,亞舍拉女神不滿耶神有膽做無膽認,於是和耶神結束關係。而撒但就成為每次耶神推卸責任的代罪羊。

亞舍拉女神覺得耶神沒有志氣,於是重投巴力神懷抱,耶神從此就和巴力神和亞舍拉女神結下仇恨,正如經上所說,耶神是一個妒忌之神。
但耶神在失去亞舍拉後,在意志上受了很大的打擊,一沉不起,結果再無能力保守猶太人,最後以色列亡國。之後猶太人一直無運行,據經上所說,自以色列亡國之後,耶神除了咀咒反對他的人之外,就甚麼都做不到,完全失去了以前那種氣魄,甚至到最後化身成人,來到凡間,還竟然被自己的信徒釘死。
原因很簡單,猶太人已不敢再對耶神寄望。事實他們最清楚,經過那麼多苦難之後,再不能依賴這個耶神,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而自救的唯一方法,就是謀殺耶神。

相關資料:
  • 以色列的女神
  • 星期四, 10月 20, 2005

    自從來了那群訪客

    從前,有一個地方,那裡的人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貧窮和侵略之後,終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國民都信仰著一個簡單的宗教,抱著單純的信仰,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國家開始繁榮起來。

    雖然社會上依然有著不同民族的人共同生活,但是由於過往常被侵略,所以他們都明白互相尊重的重要,從不強迫任何人接受某一種信仰,他們又喜歡互相幫助,較富裕的人會幫助較貧窮的人,這些都不需要政府立法強迫,人民自自然然會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整個社會都很和諧,而且充滿活力。

    但是,在某天,突然來了一群訪客。
    他們一來到,就四處搶掠,又把反對者殺死。

    最後,這個地方被這群訪客佔領了。

    這群訪客佔領這個地方的目的,並不是因為那裡有豐富的物資,事實上那裡也沒有盛產豐富資源的條件,人民是很辛勤地工作和耕種,才能獲得支持他們生活所需要的東西。
    原來這群訪客佔領那裡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自己國家的版圖,對於原本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民,他們其實毫不關心。

    和以前的佔領者不同,這群訪客一來到,就批評這個地方的人沒有文化、落後、迷信。
    於是,佔領者強逼他們改變信仰,過往雖然也常被侵略,但從來沒有侵略者要求改變信仰,可是,今次的佔領者,卻強迫他們改變信仰。

    原本的寬容、和諧,都因為這些訪客的統治而轉變,這個地方,再看不到寬容、和諧,現在只有的,是對立和不妥協。
    國民都聯合起來,共同齊心要對抗佔領者,雖然軍事力量薄弱,但依然頑強地對抗,無論如何,都要保護自己的家園、保護自己的民族、捍衛自己的信念。

    也不知是這種愛國熱情太令人感動還是甚麼,在對抗佔領者其間,突然來了一群自稱世界警察的人前來支援,在財政、軍事力量上,都給予全力支援。

    終於,佔領者不敵投降。

    以為把這群佔領者趕走了,就可以安寧嗎?
    原來不是。

    那群自稱世界警察的人,原來和那群訪客素有積怨,支援反抗的目的,只是為了要借這場戰爭,去削弱那群訪客的力量,從而能更容易的殲滅他們。
    抗戰的成功,也令那群自稱世界警察的人,達到了他們想要的目的。

    但是,經過戰爭後,這個地方已經滿目瘡痍,原本已經勉強的生活,在被戰爭破壞後變得更加艱苦。
    世界警察再次伸手援助,從經濟上,從軍事上都作出支援。世界警察開始進入了他們的政治體系和權力核心當中,漸漸地,這個地方的政府已完全被世界警察佔領了。

    世界警察和原本佔領的那群訪客原來沒兩樣,他們同樣強迫國民改變信仰,認為他們原本的信仰是落後、野蠻和迷信。

    年輕的一代在抗戰中成長,對於他們來說,寬容、和諧是從不認識的東西。在他們的觀念中,只有對立和不妥協。
    他們侵略者的信仰中學習了強硬的作風,雖然仍堅持原本的民族信仰內涵,但他們最終還是決定,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教派。他們認為絕不可以再像以往般妥協,因為妥協只會令自己被欺負。

    他們在戰爭中成長,從小被訓練為最強悍的戰士,他們不斷以各種手段去擴大軍事力量,漸漸地變成最強大的組織,以極端的手段,最終成取代世界警察,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統治者。

    由於他們極端的統治手段,雖然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自己人,但在他們統治下,人們生活也好不到那裡去。

    世界警察當然不會這樣輕易地放過他們,世界警察不停地在鄰近的地方挑釁,結果,國家不停地和其他鄰近國家發生戰爭,國家內部也不停地有內戰,權力在不停的轉換。

    這樣的戰爭,直到今天,還依無休止地發生著。

    我所說的這個地方,有一個名稱的,他們叫這地方做“阿富汗”。
    至於那群訪客,他們被稱為“俄羅斯”。
    而那群世界警察,聽說是叫做“美國”。

    星期二, 10月 18, 2005

    耶穌身世之迷

    福音書上有記載著耶穌的家譜,可是,兩套福音書卻有兩套不同的家譜,到底應以那一套作準呢?
    其實耶穌家譜最重要的部份,是說明耶穌是大衛王後裔,因為耶神曾承諾大衛王和他後裔的國會直到永遠( 但是最後沒有實現 ),因此,若耶穌是承諾中的彌賽亞,他就一定要有大衛王的血統。
    不過家譜這種東西, 根本無從稽考, 任何人都可以亂 up 當秘笈, 誰也可以是誰的祖宗十八代單傳。

    但問題是,使徒保羅似乎有另一種見解,保羅認為耶穌是神的獨生子。
    不過,古羅馬教廷又有另一種理解,他們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耶穌就是神本身。

    那麼耶穌到底是:
    /大衛王祖宗十八代單傳
    /神的獨生子
    /自己就是神的本身

    不過綜合來說,其實只是一個顯然易見的事實;
    舊約聖經、十二使徒、保羅、古羅馬教廷,他們都是在宣示著四種截然不同的信仰體系,或者說,根本上是四套宗教。

    其實,看到了耶穌家譜,知道他是明明是從人所生,為甚麼還會毫不懷疑地相信耶穌是馬利亞和聖靈所生?更甚者是認耶穌就是神本身,這不是顯然易見的前後茅盾嗎 ?

    也許,每一個解釋都有他的根據和道理,也許家譜是假,耶穌是神的獨生子,又或者,耶穌就是神本身。但無論選擇那一個解釋,舊約聖經、十二使徒、保羅和古羅馬教廷所提供四個解釋卻絕對是互不相容的,原來基督教是四套不相容宗教的混合,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基督教在歷史上的發展,總是是比起其他宗教,都有著最多的內部爭端和引起最多戰爭的宗教。

    星期一, 10月 17, 2005

    是穆斯林的聖戰,還是民族的聖戰?

    對於恐怖組織一般被認為是回教的原教旨主義,事實上,恐怖組織和回教,我認為應該要分開,事實上,西方社會是迫害亞拉伯人,不是迫害回教徒,雖然大部份亞拉伯人都是回教徒,但是真正打著回教旗號還擊的只是小部份。
    可能是因為西方主流的基督教社會,一般習慣都喜歡無論甚麼都加上基督教乜乜會、基督教物物會、基督徒乜乜聯盟、基督徒物物關注組之類,總慌死無人知自己是基督徒。也同樣以這種方式理解穆斯林行為,以為穆斯林行為總是和宗教連上關係,而把反恐戰理解為宗教上的善惡之戰。

    實際上應該說是亞拉伯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與基督教作對,從阿富汗抗俄戰爭,加上一些極右組織借意挑撥,造成了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911 、塔里班炸大佛,令全世界認識賓拉登和他的組織。然而,賓拉登只是一個普通穆斯林,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宗教上的職級和地位,許多恐怖組織的情況也是如此。
    然而,賓拉登是否應被稱為一個穆斯林也很值得懷疑,他出身自富裕世家,聲稱參與過抗俄戰爭,後來由於支持「神學士」運動,而成為神學士運動的領袖,除此之外,他就沒有任何宗教上的身份。

    神學士運動是由阿富汗神學院開始,「神學士」所信奉的,雖然出自伊斯蘭教的古籣經,但實際上是和傳統伊斯蘭教義作對的,他們志在衝擊伊斯蘭教義,為了要創造一個全新的伊斯蘭教派,而「塔里班」便是賓拉登支持下的一種神學士政權。
    神學士信奉極端的宗教主義,也就是種種極端恐怖活動的急先鋒。

    因此,以巴地區的所謂聖戰,實際上並不應理解為穆斯林的聖戰。

    可是,由最初亞拉伯人捍衛民族國家的抗爭,變成神學士的政治內戰,再加上西方基督教社會的挑撥和侵略,發展到今時今日,變成各種不同動機和掠奪利益的戰爭,以巴一帶戰火連天,是為了石油?為了信仰?為了權力?
    為了甚麼?

    佛是神嗎?

    [舊文重貼]
    基督徒論佛,常有一個錯誤觀念,認為佛是一個神。
    有這種誤解,大概是因為兩個信仰之間有不同的世界觀和思維。

    佛教和基督教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信仰體系,基督教以力量崇拜為主,他們以找一個最有大能的神來崇拜作為目的,並希望透過這種崇拜,能得到大能者的一些眷顧,讓參拜者得到平安。他們追求的是與神交往的關係。
    佛教卻不一樣,佛教是以追求靈知為主,佛教並不主張崇拜力量,佛教是比較偏向追求智慧,從智慧中得到力量。佛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人,有許多人常以為佛就是指釋迦牟尼,其實,佛是指覺悟者,任何一個得到靈知覺悟的人,都叫做佛,佛教信念中釋迦牟尼是其中一個。
    所以佛教徒說要成佛,不是說他們要變成神,在對於沒有"佛"這個概念的基督教來說,"成佛"這個想法的確是不容易理解的。

    在時間的概念上,佛教與基督教也是不一樣的,基督教對時間的概念是一條直線,有一個開始(創世),有一個終結(世界末日)
    佛教卻沒有開始和終結,佛教的時間觀是無始、無終。

    對於神話,佛教和基督教的概念也是不一樣的,基督教將神話故事視為一種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而佛教則視神話故事為象徵意義,借助神話故事來偈頌、譬喻佛理。

    因此,我認為兩種信仰根本不能互相批評,因為兩種不同信仰體系,用任何一方的概念去理解,都一定會有偏差之處。
    我們只能透過了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信仰。

    勞工保障變成失業危機?

    人民極力向政府爭取勞工保障,老闆卻把這些勞工保障視為經營障礙,於是把生產搬去一些沒有太多勞工障礙的國家,這是否全球化經濟發展下,為財閥所帶來的便利?
    而結果,勞工為自己爭取保障,卻變成為自己爭取失業。

    全球化經濟發展,是不是專為某些人暴富而設?
    貿易的原則原本是追求公平的互惠,但現在卻變成追求以最低成本,賺取最高回報的瘋狂掠奪。
    經濟本應是一門分配的學問,為何現在會變成掠奪的遊戲?


    相關連結:
    中國入世對工農是好事還是惡夢?...
    主持:JOHN CHEN《全球化監察》編委;(對談人) 林致良
  • http://prhk.no-ip.org/antiglobal/0820antiglobal_03a.mp3
  • http://prhk.no-ip.org/antiglobal/0820antiglobal_03a.mp3
  • http://prhk.no-ip.org/antiglobal/0820antiglobal_03a.mp3


  • 《監察全球化》節目重溫:
  • http://prhk2004.sinacool.com/globalization/006.html
  • 星期日, 10月 16, 2005

    謀殺上帝以便人能自救

    罪是從神的審判而來,但神卻沒有公義,只有欺壓和霸道。
    因此只有以上帝的死,人才能從欺壓和霸道中釋放,人才能有自由。
    於是耶穌道成肉身, 親自示範殺死上帝。
    由於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耶穌基督就是上帝,因此,只要把耶穌殺死,就等於把上帝殺死,這樣就再沒有亂定人罪的神,人才能自救。
    也就是說;只有謀殺上帝,人才能得救。

    星期一, 10月 10, 2005

    無遮大會

    [舊文重貼]
    西藏僧人學佛的過程中,有一樣很有趣的東西,叫辯經考試。
    辯經考試在春秋兩季進行,考試場地設在全會苑的樹林內,由主持高僧出辯論題,僧人兩人一組,一問一答。提問者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答辯者竭盡所能地展現自己的口才和學識來回答;提問者千方百計挑毛病,鑽牛角尖,答辯者如能巧妙應付,眾人便發出歡呼;如果辭窮理屈還不肯服輸,大家便起哄嘲笑。考試不及格的,取消學位資格,只能當一般的喇嘛,做些服勞務的差使。

    其實,這種辯經文化,並非西藏獨有。
    唐代僧人玄奘曾西行求法,在印度那爛陀寺,與當地僧人辯論,當地僧人拜服其才智,因此玄奘在當地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從玄奘參與的這種「無遮大會」可見,辯論其實是佛教的一種文化。
    但是,這種「法義辨正無遮大會」,現在好像買小見小,反而灌頂大會卻常常舉行,是否反映現在學佛的人都不關心「法義」呢?

    這種佛學辯論,除了「無遮大會」,還有「有遮大會」,有遮是指限定之人方可上台論義辨正,無遮則是不限制上台論義者之身份,任何人皆可上台辨正。

    佛教本不應高不可攀,任何人不論佛法高低都應該可以參與,這正是「無遮」的精神所在。

    星期六, 10月 08, 2005

    香港的公屋設計

    早前灣仔和中環街市的 bauhaus 風格常被人談論,我認為這些建築的確有他們自己的特色,而且還值得向國際推廣為一種建築成就。

    其實,香港的公屋也是很有設計特色的,香港山多,很多屋村都是依山而建,許多屋村都針對這個地理因素而進行設計,例如葵涌村、葵盛村、華富村..... 等等 (還有許多),這些建築依山而建,一樓是地下,上到四樓又是地下,幾乎和山連成一體,十分巧妙。每個屋村因地理原因,而有不同的設計,所以雖然公屋類型都是一樣,但每個屋村都有他自己的特色。

    不過,近年公屋也在進行重建工程,但設計上卻以摧毀原有環境為主,例如把斜坡填平,以建立一大片平地去進行建築,結果現在每個屋村幾乎都是一式一樣,例如最近重建的梨木樹村、石陰村和葵涌村,都是先填出一片平地,然後在平地上建樓,幾條村的佈局都是完全一樣的。

    除此之外,這些舊式公屋的設計通常每一層上落樓梯都有一個單位大小的空間,而且樓梯也是特寬的,居民都喜歡在這個空間活動,還有舊式公屋的特長走廊,簡直可以用來訓練小孩子作為未來田徑選手之用。

    但是,新式的公屋都沒有了這些特質,最近我就發覺,重建區的公園每一晚都好像開 party 一樣熱鬧,原來這些新式的公屋並沒有好像舊式公屋那麼多的公共活動空間,而且通風特差,於是每一晚人們都被逼要走到出面的公園坐,就連還未開放的公園都坐滿人,有些人甚至要自己帶椅子去坐,可見新的設計並沒有考慮空間。

    舊式公屋設計雖然每一個單位的面積不大,但是從整體來說都很強調空間,對於空間的執著,可說是典型的西方設計作風。而新式的公屋設計,卻從不談及空間,追求的,是實用性,要把每一個空間用儘,這可說是中國人實用主義的典型作風。

    無論如何,作為香港的建築特色,舊公屋的確比新公屋的設計具代表性的!

    再論彌賽亞

    [舊文重貼]
    本文是從猶太人的角度出發,有異於茅蠆神學觀點,敬請留意。
    記得當我曾經還是基督徒的時候,曾在一次青年團的讀經班上跟牧師進行了一次大辯論,當時牧師跟我們說,猶太人的苦難,是由於他們不信耶穌所致。但我的觀點是,猶太人不信耶穌,責任不在猶太人,而在耶穌,是耶穌沒法令猶太人相信,所以錯在耶穌,不在猶太人。

    因為,舊約聖經中,耶和華所承諾中的那位彌賽亞,是個會帶領流散於各地的猶太人再次重新聚集,並會重建自己的國度,一個有如昔日出埃及時所到的以色列一樣的王國。 [以賽亞書十一章]
    但是,耶穌由在生至被釘上十字架,都沒有實現這個預言,他甚至連帶領流散於各地的猶太人再次重新聚集的能力都沒有。相反,把耶穌送上十字架的,正正就是猶太人。

    牧師對我說;猶太人不信,是因為心硬。

    心硬雖然是一個理由,但不終極理由,猶太人為何心硬?在這方面似乎並沒有提供解釋。
    從歷史角度看,猶太人並不心硬,在耶穌釘上十字架後,猶太人曾在耶路撒冷發動過三次起義,而他們把帶領起義的人視為救世主,雖然起義失敗令他們對救世主失望,但我可以肯定,假如耶穌當時願意帶領猶太人光復以色列,甚至只是給他們一個祈望都好,以猶太人的復國心切,他們一定會接受耶穌。
    珠玉在前,跟先知但以理相比,耶穌對猶太人的忠誠程度值得懷疑。先知但以理因為才學過人,曾被巴比倫王賞識,希望賜一官半職給他,納為己用。對於當時作為亡國奴的先知但以理來說,這是十分吸引的,可以但以理卻欣然拒絕,他甚至連巴比倫王賜御酒都不肯飲,理由是不想玷污自己,以保猶太人的民族尊嚴。
    猶太人的民族精神是十分神聖的,他們有種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情操。猶太人在死海與羅馬軍一戰,由於不甘落敗,於是集體自殺,以保民族尊嚴。

    但從耶穌身上卻找不到這些猶太人的特質,他勸猶太人做羅馬的順民,要守羅馬法律,要交稅給羅馬政府,人家打你左面,你要連右面都給人打。耶穌主張的折衷、屈服都是與反猶太人核心價值南轅北轍的,而猶太人這些核心價值,是從怹們的神耶和華的信仰中學回來的,耶穌聲稱自己是神的兒子,但對於猶太人這些從神身上學回來的核心價值卻好像不甚了解,這已經足以值得讓人懷疑。

    耶穌從小便因為希律王的格殺令,而離開耶路撒冷,在埃及定居。直到三十歲 (按一般推斷) 才回到耶路撒冷,開始傳道,到三十三歲 (按一般推斷) 被釘上十字架,結束抗爭。他實際跟猶太人相處,只有三年 (按推斷) 。因此可以理解耶穌不明白猶太人思想的原因。
    但,耶穌聲稱自己是神的兒子,由一開始已經與猶太人同在。如果是事實,他沒有理由不知道猶太人的性格?

    再者,耶和華對猶太人的承諾,可一直追索至大衛王的年代,耶和華曾承諾大衛王:「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這就是聞名的“大衛之約”,這就是令猶太人相信耶和華有天會令以色列再次堅定,直到永遠的原因。加上歷代先知的默示,都確定了這種想法。

    但耶穌彷彿完全忘記了耶和華的這些承諾,完全沒有表現出他有實現這些承諾的能力,耶穌一直只是得把口講,卻沒有實際行動去實現他 "父" 對猶太人的承諾,這實在很值得令人懷疑,耶穌真的就是來實現耶和華承諾的那位彌賽亞嗎?

    難道你要猶太人隨隨便便,有人說自己是神的兒子,就連一點確定身份的功夫都不去做,二話不說的就去相信,這就叫做不心硬嗎?

    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些折衷、屈服理解成一種策略,先假份順民,然後來個突擊。
    但當被追問到復國事宜,到底何時復國呢?
    耶穌總是說;
    那時那日沒有人知,子不知道,只有父才知道.............
    耶穌似乎甚麼都不知道,就算知道,都不告訴你,因為那是奧秘。
    甚至說,到你死了之後就有,真的,因為這國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的,你死了之後便會去到,到時我會在那裡等你。

    耶穌跟本沒打算令以色列復國,他的目標是也許只是想取代希律的猶太王地位,成為羅馬政府下猶太人自冶區的一個“特區首長”

    所以我至今仍然認為,猶太人不信耶穌,錯不在猶太人,而是在耶穌。
    耶穌只是個羅馬政府的 kiss ass 怪。對甘於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碎渣的人來說,是永遠都不會明白民族尊嚴是啥一回事,也永遠不會理解猶太人的信仰。


    P.S. 原來我曾經對耶穌有如此不留情的批評,不過,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耶穌也許不是甚麼好人,在大馬士革文獻中耶穌就被猶太人形容為“邪惡的祭司”。
    不過,對於耶穌來說,他所做的一切,也許是出於善意,事實上,在任何政治抗爭中,除了激進的反對派,總會有些和解派。
    關於耶穌為甚麼不為猶太人爭取復國,早陣子我發表了相關文章,大家可以參考:
    耶穌在曠野的四十天

    彌賽亞

    [舊文重貼]
    之前對彌賽亞做過一些研究,不過之前寫的一篇太過資料性,我自己看都覺得悶,欲罷不能,實在很想再深入了解多一點彌賽亞。

    原來彌賽亞在希伯來文 Masiah 的意思和阿拉米語同樣也是「受膏的」意思,而把彌賽亞譯成希臘文,就變成 christos ,中文的譯法就是基督,因此,基督和彌賽亞基本上其實是同一個字。
    「受膏」又或者叫「施涂油禮」,就是指埃及國王登基時的一種儀式,原來彌賽亞並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形容詞,就是形容國王登基的意思,因此,當說“耶穌基督”的時候,意思就是“施涂油禮的耶穌”
    所以,歷史上並不是只有一個基督,曾施涂油禮的人包括所有埃及的法老,在第二聖殿期間的波斯國王也曾施涂油禮,還有猶太國國王大衛王,大衛之子等,他們全部都是受膏者,即彌賽亞,或稱基督。

    所以,想出基督教這名字的人一定不是猶太人,事實上也不用多說,基督教是羅馬皇帝納的,也是羅馬皇帝創的,想出這名字的人,不就是君士坦丁嗎?

    不過,彌賽亞這個說法,卻無論怎樣都無法在舊約中找到出來,只找到有同義的受膏者,彌賽亞這個字似乎是到了新約時期才出現,其實也不無道理,阿拉米語也是在羅馬時期才被猶太人使用的,因此估計彌賽亞這個字是先有阿拉米語然後才有希伯來語,其實不足為奇。
    而神學家也是以受膏者作為尋找彌賽亞預言的線索,但是,耶穌和預言中的彌賽亞是否相乎呢?
    [以賽亞書]
    11:11 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
    11:12 他必向列國豎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
    11:13 以法蓮的嫉妒就必消散、擾害猶大的必被剪除.以法蓮必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擾害以法蓮。
    11:14 他們要向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肩頭上或作西界〕一同擄掠東方人、伸手按住以東和摩押.亞捫人也必順服他們。
    11:15 耶和華必使埃及海汊枯乾.掄手用暴熱的風、使大河分為七條、令人過去不至濕腳。
    11:16 為主餘剩的百姓、就是從亞述剩下回來的、必有一條大道、如當日以色列從埃及地上來一樣。

    預言中的那位彌賽亞,他會帶領流散於各地的猶太人再次重新聚集,然後會重建自己的國度,一個有如昔日出埃及時所到的以色列一樣。

    耶穌在生至被釘上十字架,都沒有實這個預言,他甚至連帶領流散於各地的猶太人再次重新聚集的能力都沒有。相反,把耶穌送上十字架的,正正就是猶太人。

    人子、彌賽亞、救世主的故事

    [舊文重貼]
    公元前604-602年間,巴比倫統帥尼布甲尼撒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諸小國發動了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大馬士革、西頓、推羅以及猶太的國王都被迫納貢稱臣。

    其實,在尼布甲尼撒發動這些征服之前,先知耶利米早就收到風聲,並向猶太國王約雅敬發出警告,按聖經所述,猶太國王約雅敬並沒聽從,一直認為耶利米是發神經。然而,即使約雅敬聽從耶利米的警告,但是他們可以做的確實不多,因為當時猶太王國的國力跟本不是尼布甲尼撒的巴比倫軍隊對手。
    結果猶太王國連同大馬士革、西頓、推羅都被巴比倫征服。期間,猶太國王約雅敬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但到了公元前601年,巴比倫與埃及交戰,其實巴比倫與埃及一直都不斷發生衝突。但這一次交戰,猶太國王約雅敬竟趁機脫離巴比倫,投向了埃及。此舉雖然曾被先知耶利米反對,但耶利米只是被人當發神經處理。

    尼布甲尼撒知道猶太國王約雅敬投靠埃及,大發雷霆,發誓要剷平耶路撒冷。於是率領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發動圍攻,在埃及軍和猶太軍的聯合對抗下失敗而回。但不久後尼布甲尼撒又再進行第二次圍攻,歷時18個月,在饑荒和內部分裂的情況下,耶路撒冷終於在公元前586年淪陷。

    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牆被拆毀,神廟、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全城活著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

    亡國的猶太人便在周圍大國的夾縫中苟延殘喘。

    而先知以西結便在這個時候成為了當時猶太人的精神領袖。
    以西結經常借神之口責備猶太人道德淪喪、崇拜偶像,是耶路撒冷陷落的原因,令猶大人如同無家可歸的羊。以西結這些言論令當時的猶太人深深相信,導致亡國的原因,是因為觸怒了耶和華上帝。因此,若要擺脫苦難的話,就只有重新得到上帝的眷顧。而修補與上帝關係的方法,便是改變過去過份放縱的心態,以後遵守律法和堅信唯一的真神耶和華。

    聖經舊約中的《以西結書》便是猶大人在流亡中的懺悔、自責和期待的流露。

    當然,並不是全部猶太人都接受以西結的想法,以現代的術語來說,以西結可說是當時的極右宗教主義者,這是由於以西結出生於祭司家族的背景所致。
    以西結與猶太王約雅斤等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擄往巴比倫,後來在被擄的同胞中作先知,先後共22年,因此又被稱為「被擄的先知」。

    當時以西結曾被稱為「人子」。「人子」 (Son of Man) 是猶太人獨特的稱謂詞,主要是一種詩歌修辭語言,通常是指完美的人、理想的人(the ideal man)

    猶太人在這個時期開始,便以「人子」作為道德和行為的標準。渴望討好耶和華歡心,修復與上帝的關係。他們一直堅持這種信仰精神,直到先知以賽亞的時代,情況開始改變。

    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以賽亞的名字,已反映了當時猶太人的渴望。由於這些先知一直鼓吹復國的言論,於是在猶太人間產生了一種極端的宗教主義,把以色列復國作為理想,他們在先知的領導下,常以激烈的方式,來表達猶太人的強烈復國情緒。漸漸他們已不再滿足於成為討耶和華歡心的「人子」,而希望有一個領袖出來領導他們再上演多一次出埃及記。由於猶太人這種極端的宗教主義的形成,就產了「彌賽亞」。

    彌賽亞在阿拉米語中,意思是施涂油禮的人,涂油禮就是指埃及國王登基時的一種儀式。阿拉米語是當時應用最廣泛的言語,在當時阿拉米語幾乎完全取代迦南語和阿卡德語,而迦南語 ( 希伯來語 ) 只會在儀式上才使用。事實上,希伯來語是一直至 19 世紀末,由立陶宛猶太裔醫科學生本耶胡達致力恢復希伯來語口語化, 希伯來語才 "復活" , 並於在 1948 年以色列復國後成為官方語言,為以色列人所用。

    由公元前六世紀末開始,猶太人一直等待這個施涂油禮的人出現,他們深信這個彌賽亞會帶領他們復國。直到羅馬帝國時期,已經等了幾個世紀,這個彌賽亞都沒有出現,這時許多猶太人已經變成羅馬帝國的順民,只有小部份人仍抱著復國的希望。
    而一個稱「人子」的人,耶穌就在這個時候出現。那一小部份人抱著強烈復國希望的猶太人,認定耶穌就是彌賽亞。但是大部份猶太人都不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竟然對猶太人說人家打你左面,你要連右面都給人打。這種思想怎能使猶太人相信耶穌是個會對抗羅馬政府,帶領民族起義復國的彌賽亞呢?因此,耶穌的抗爭在沒有多數猶太人的支持下,結束在十字架上。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這些信奉極端宗教主義的猶太人間興起了救世主復國論,他們依然相信,會有一個救世主出來帶領他們復國,在這個信念支持下,他們把帶領他們起義的人都視為救世主,猶太人進行了三次起義,可惜由於他們內部仍存在分歧,結果三次起義都失敗,猶太人還被羅馬政府趕出耶路撒冷。

    對於不斷的起義失敗,在猶太人被趕出耶路撒冷後,他們終於對救世主失去信心。此後,救世主復國論再沒有人敢說起。但是這些激進的猶太人與羅馬人依然在耶路撒冷外繼續他們的抗爭,其中最轟烈的是死海一戰,猶太人由於不甘落敗,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幾千猶太人集體自殺。
    猶太人與羅馬的抗爭也告結束。

    歷史向來都是由勝利的一方寫的,所以在羅馬帝國納為國教的基督教的演繹下,猶太人的失敗是因為不相信耶穌所致,他們把猶太人描述成邪惡和貪婪,將猶太人的動亂歸咎於他們的信仰,羅馬政府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取消安息日,為要令所有猶太人文化於羅馬消失。

    此後猶太人繼續他們流離失所的生涯,他們流散在亞拉伯、歐洲各地,一直到 1948 年,以色列才終於復國。但是,內戰使他們的生活沒有因復國而安定下來,或許,猶太人依然需要一個救世主。

    星期一, 10月 03, 2005

    基督教的愛心

    其實基督教推崇愛心和關懷他人這種作風是受了近代哲學影響而來,在沒有康德* 之前基督教根本沒有這種關懷他人的意識,當時基督教推崇的是權力階層的利益保障和奴隸的絕對服從的意識。

    只是,當低下階層漸漸對於權力階層的壓迫而感到厭惡,加上道德意識的興起,人們開始追求平等,在種種社會改革運動之下,基督教才開始改變。

    但是,當權力大過社會力量,基督教又會再走回極權。
    好像近幾年美國興起的「文明衝突論」, 便是認為美國應該回復最初由只有基督徒白人的世界,其他種族和文明都會帶來衝突,只有白人基督教世界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從歷史上也從基督徒實踐信仰的方式來看,都很容易發現,在沒有 基督教以外 的制約下發展的基督教,都很容易變成霸道的強權。

    每件事物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立場,特別是宗教,信或不信,是相當非理性的,而這種非理性,有時是一個計時炸彈,對社會對世界都有可能構成危害。

    但重點在於,基督教一直以來都沒有認真發展睦鄰關係的思想,原因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此需要。這導致在今時今日,當全世界人都追求和平,和諧的世界時,基督教一時間落後起來。於是要借助種種現代哲學思想,加入使其信仰更加完備。而最值得關心的問題是;在沒有基督教以外的力量制衡下,基督教常常都會走向極端,而這也是為甚麼有許多人反基的原因。

    * 理解到有些精算師對追求精確的熱情,但是,基督教從野蠻走向寬容,並不是突變的,而是漸漸改變,由於康德一直對於推動道德和個人修養方面比較有代表性,所以才以康德作為轉變的界線,但在推動西方宗教寬容的歷史上,康德既不是先鋒也不是唯一一人,除了康德,還有許多默默無名,以生命和血淚為寬容而付出,這些人和事同樣也是很值得尊重的。

    星期日, 10月 02, 2005

    末世反基論之董邏輯學

    留意是“董”邏輯不是“懂”邏輯,董邏輯即“董建華邏輯”,由版友 Evil 提出,出自董建華;“越多人批評我,就越代表我做得正確。”此一革命性之後現代邏輯思維,即“董建華邏輯”,簡稱“董邏輯”。

    但是“董邏輯”實非由董建華所創,早於千多年前,己有基督徒從“末世反基論”中發展“董邏輯”,他們認為,在末世會有許多被撒旦迷惑的反基,這些反基會以各種甜言蜜語,古怪言論去欺騙信徒,使信徒絆倒。

    因此,但凡越多根據証明聖經和基督教的不可信,就越能代表聖經和基督教的堅實和可信。

    董建華道成肉身,把董邏輯的思維實行在世人面前,作了基督徒的榜樣。

    末世反基論之董邏輯是哲學的一項劃時代突破,是超越邏輯的最高境界,相信連李天命都不能破解。